“养人”之路:为农民寻得精神上的出路
现在资本主义下的工商业,只是发财的路而不是养人之路。……农业则不是发财的捷径而正是养人之路,尤其是从“合作”发达起来的农业,最是养济众生的一条大道。
中国从合作这条路走去,是以“人”为本的,不同乎资本主义之以“钱”为本。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24、229页
(有人)主张乡村运动应以“经济”为主为先。这真是太肤浅的见解,似是而非。……我们必须从另外一个较高较深的地方入手,而最不要以利诱乡下人。我们应当根本上复苏了农民的精神,发动其进取之心才有办法。
现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不只是经济破产,精神风貌亦同样破产。这是指社会上许多旧信仰观念、风尚习惯的动摇摧毁,而新的没有产生树立,以致一般乡民都陷于窘闷无主、意志消沉之中。……此种心理如不能加以转移开导,替他开出一条路来,则一切事业都没法进行。
最基本的就是农民自身:因事情要靠人做,所以人的问题当先……所以我们必须先为农民寻得精神上的出路。我们的乡村组织,本乎古人“乡约”之意而来,充分发挥中国古人的理性精神,从伦理情谊来调整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关系,以成团体;而团体则以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为目标。“个人的向上”“社会的向上”,只有从这个较高的地方,才能打动中国人的心,才能振起中国人的气,只看眼前的利,是让人往更没出息里去。利,不是不能讲,但要在这一面讲才行。浅薄的功利思想、反乎伦理的个人主义,只是让中国人精神更受伤,更气短,更压迫得喘不出气来。非走我们这条路,不能昭苏;不能一面稳定其自信心,一面开出其进取心。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24—426页
一点是乡村(包括农业);一点是理性。这两点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更无其他。我们现在就是要发挥理性组织乡村;以组织的力量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生活上之一切问题。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57页
所谓“理性”,即“平静通晓而有情”之谓也。……中国人之所谓理性,和西洋人之所谓理性不同。西洋人之所谓理性,当然也是平静通晓,而只差“而有情”三个字;中国人的理性,就是多“而有情”三个字。……
从乡村入手为什么特别适合于理性呢?
第一层:……农夫所接触的是广大的自然界,所以使他心里宽舒安闲;工商业者居于人口密集的窄狭的都市中,睁眼所碰到的就是高墙,所以他的性情非常褊急不自然。农民的宽舒自然的性格,很适于理性的开发。
第二层:农民所对付的是生物——动植物;而工商业所对付的是死物质。生物是囫囵的、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死物质恰好相反,是呆板的、可以分割破碎的、任人摆弄的。……西洋因工商业,将人训练成一种喜欢分析解剖的脾气,将一切都看成机械的、可以割裂的;这正是理智。中国农夫因其对付的是囫囵的、不可分的生物,所以引发了他的活趣;这正是理性,而不是理智。宋儒程明道先生曾说此意,“观鸡雏可以知仁”,此即因其有活趣,可以引发一种自然活泼之温情。
第三层:工商业者老是急急忙忙,农夫则从容不迫。……农夫欲快而也不得,——种植五谷与自然的节候非常有关系,急忙不得;所以养成他从容不迫的神气。从他的从容,就可以对他所接触的一切印象咀嚼领略而产生一种艺术味道的文化、艺术味道的人生。反过来看,工商业者总是一天到晚地奔忙,常在一种有所追逐贪求之中。……西洋文化的流弊是只计较数量,不计较品质,把自己忘掉而专从事于物的追逐;中国人则是咀嚼享受的态度……
第四层:农业最适宜于家庭的经营,工商业则不然。……可以说:农业是巩固家庭的,工商业则是破坏家庭的。家庭乃是最能安慰培养人的性情者,富于情感的人,一定要恋家庭,而家庭也适足以培养人的感情;这与我们的情谊化组织很有关系。……
第五层:乡下人很有一种乡土观念,仿佛把他的村庄也看作他的家乡。……住在都市里的人,对街坊邻居,看得很平常,并无多大关系……乡下人对于他的邻里街坊,则很有关系,很亲切,……彼此亲切才容易成功情谊化的组织。都市人……易引起狭小自私的观念;乡村则比较能引起地方公共观念。
第六层:中国固有的社会是一种伦理的社会、情谊的社会;这种风气、这种意味,在乡村里还有一点,不像都市中,已被摧毁无余!……
第七层:我们是在求正常形态的人类文明,那么,从乡村入手,由理性求组织,与创造正常形态的人类文明之意正相合。……
第八层:我们培养新的政治习惯,要从小范围——乡村着手。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14—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