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学乡学的试验

2.村学乡学的试验

村学乡学不单是一个学校。……最好说他是个学校,而同时也就是一个乡村组织。……他是包括全乡而等于一乡;可以说乡学即乡,乡即乡学。……一乡有多少村,多少人口,那么,所有的村,所有的人口,也就都包括在乡学里头。……一个乡学,是要把全乡的人都算作学生。也可以说乡学就是以一乡为一学,村学就是以一村为一学。……乡学村学办学的人、来学的人,都是本乡本村的,……也可见出乡学村学就是一个乡村组织。……总之,乡学村学,是花自家的钱,用自家的人,办自家的事,设备为大家所公有,大家都可以享用;处处都表示他就是一个乡村组织。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66、667、668页

村学乡学的目标即“大家齐心学好向上求进步”。

村学乡学的目标最合乎中国的老道理——乡约的意思,……于师法古人相勉为善的意思外,还要多注意求进步。

村学乡学的目标能合乎三点原则——普遍性、恒久性、自觉性。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68—671页

村学乡学的工作分甲乙两项:(甲)酌设成人部、妇女部、儿童部等,施以其生活必需之教育,期于本村社会中之各分子皆有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社会之生活能力。……如成年农民要种田,就教他改良农业的法子;妇女们要做衣、做饭、育儿、理家,就教她们些家事,让她们有机会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乙)相机倡导本村所需要之各项社会改良运动(如反缠足、早婚等),兴办本村所需要之各项社会建设事业(如合作社等),期于一村之生活逐渐改善,文化逐渐提高,并以协进大社会之进步。”

可以看出村学乡学这个团体,他是把行政的事情用教育功夫来办。换句话说,他是把团体的公务当作学务,把村学乡学的工作(甲项乙项都在内)一切学务化。……如果把公务就当作公务来办,则可以用一种强制性的命令来做,要你怎样办,就得怎样办,没有多少话说,没有商量的余地;那么,这样就成了一种死板的办法,失掉了教育的意味,村学乡学就变为县政府的一个下级佐治机关了。……我们的意思是想借村学乡学来组织乡村,用教育功夫引生乡村自力,靠乡村农民自己的力量来改进社会,让社会进步。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72、675—676页

村学乡学的组织由四部分人构成:

(1)学众——村中或乡中男妇老少一切人等;

(2)学长——村中或乡中品德最尊的人;

(3)学董——村中或乡中有办事能力的人;

(4)教员(乡学又有辅导员)——乡村运动者。

四部分人即四个独立不同的作用:

学众的作用。他就是改进乡村社会解决乡村问题的主力,乡村社会的主体。(这就需要引发自力)让每一个学众对村学(或乡学)团体的事,都要尽他团体一分子的作用。第一,要知道以团体为重;第二,开会必到,事事要从心里过一遍;第三,有何意见即对众说出;第四,尊重多数,舍己从人;第五,更须顾全少数,彼此迁就——有时少数人的意见亦不可抹杀。

教员的作用。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下人为主力;第二亦要有:有学问有眼光有新知识方法的人与他合起来。现在我们所苦的就在这里:新知识方法在上边,在外边;而实际的问题却在下边,在里边;上下里外不接头,问题就老不得解决了。办法之得有,大抵必赖三个条件:一大众齐心协力;二教员之知识头脑;三本地人之实际经验。所谓商讨办法,意在商得大家同意,更在以教员之知识头脑与本地人之实际经验交换而切磋。教员还是与上级机关或说是后方大本营有联络的;教员的责任要在使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于问题研究方法供给上成一连锁循环关系。

学董的作用。大凡公共的事,决定虽要由多数;可是进行的时候,不能公众都去办。村学乡学的公共事务便是交托各该学董会;其对外的事(如县政府委办事项)则更是交托常务董事一个人。学董不但为学众之一,且为乡村领袖,于村学乡学应多负责任。董事的作用能让村学乡学仍不失其教育性质,还可以代表乡村,把乡村的情形时时报告政府;代表政府,把政府的政令向乡民解释。他可以沟通上下,减少政府与乡村间的隔阂。

学长的作用。乡学村学由各该学董与会依该区民众群情所归,推举齿德并茂者一人,经县政府礼聘为各该学学长。学长主持教育,为各该区民众之师长,不负事务责任。学长有提振众人的作用和调和众人的作用,就是要学长超居众人之上,好来监督众人调和众人。

我们这个村学乡学的全盘组织,就是由四部分人构成,四部分人就是四个独立不同的作用;四个作用,缺少一面也不可:学众即立法作用;学董即行政作用;学长即监督作用;教员即推动设计作用。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76—697页

村学乡学这个组织是一最完善、最妥当、最合中国实情的组织;从此做去,他能够尽其改进社会之功,让中国社会继续不断地往前长进,让中国完成一个没有缺欠的文化。……中国有两大欠缺:一即团体生活,二即科学上的知识技能。故此刻中国人讲求组织时有应特别注意的两点:一让团体里面每个分子对团体生活都为有力地参加,渐以养成团体组织;二让内地乡村社会与外面世界相交通,借以引进科学技术。现在村学乡学这个组织对于这两点就顶合适。

村学乡学的好处,就在使内地乡村与外面世界相通,使下边社会实际问题与上边学术研究机关相连;内外相通,上下相连,学术研究才能有用,新知识方法才能引进来。……而吸收外面的新知识方法、新科学技术,则非靠乡村组织本身先能做得好,乡村生活本身有生机有活气不可;而要想乡村有生机有活气,则非让乡村的每个分子对乡村的事都有力地参加不可。可是,这个事情,中国人素无习惯,又无成例可学,所以就必须渐以养成,渐渐地开创出一个中国式的团体生活来。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10—711、714、7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