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合一
中国的问题原来是混整之一个问题,其曰政治经济文化三问题者,分别自三方面看之耳,并不是当真有分得开的三个问题。因此,在这一大问题中,苟其一面得通,其他两面皆通;若不通时,则一切皆不通。政治经济两面,彼此互不能离开而单独解决,大概人都晓得;其实,中国政治上出路,经济上出路,不得离开他那固有文化的出路,亦是自明之理。因为问题之演成,原以固有文化为背景;问题的解决,天然亦就不能外于他而得解决。这种解决(或出路,或办法),必含有文化上的新成分,固无可疑;但同时还为过去的民族文化史所决定,亦无疑问。
——《朝话·中国文化本位宣言》,《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24页
我们今想从合作主义入手来谋经济上团结自卫;从合作组织来引发地方自治。这便是从经济组织引入政治组织。
——《朝话·制度与经济》,《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03页
我们的乡村建设……必有待于经济的进步,在经济上生产技术、经营方法、经济关系渐渐开展进步,才能有一个新的社会组织的开展。而经济的进步,又有待于他的政治条件;换句话说,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靠政治的力量,否则解决不了。可是为经济主体的还是在人。尤其我们希望经济操在众人之手,从我们多数人为主体来开发我们的经济,促进我们的经济,并让经济始终不离我们的手;所以人很要紧……人要是不活起来,则经济(尤其是我们要求的这种经济)不会进步。如何让人活起来?则须发动中国人的精神;如何发动中国人的精神?则须借人生向上的力量,提振起志气来;否则中国人将更狭小,更不能进取。我们要提振起志气,把经济放在这种人生中,让人生驾驭经济,支配经济,享用经济,不叫经济支配人生。要做到这一步,就更是一个精神问题、人生问题,或说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始终是要以这样的人生运用经济,所以在我们的组织中经济固然是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如果没有人生,没有精神,则组织不能合理,也许根本就没有经济的进步。所以我们的组织包括两面:一是精神(姑名之为精神),一是物质。或说一是文化,一是经济。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37—338页
理想社会的基础条件是什么?就是经济上的生产与分配都社会化,这样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就是在那个时候的人类社会,大家能站在一个立场上,来共同对付自然界(人类对付自然界,即所谓解决生存问题,亦即所谓经济),而减除了人对人的竞争;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问题,由社会解决,而不由个人自谋。换言之,即对个人的生存问题,有社会来做保障。……将来社会主义的社会实现之后,人类才能共同联合控驭自然,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共同的需要。所谓“经济”者就是这么一回事。……可见出今日的经济问题不是自然科学上的问题,而是社会关系的问题。最好是社会上大家合为一体,共同对付自然。能如此,个人生活即可得到社会的保障。这是减除人类一切罪恶的开始,同时亦是发挥人类美德的开始。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12、413页
政治经济合一,亦是对西洋近代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分离说的。自由主义把经济认成是个人的事,国家不要操心;但现在的趋向则都望国家主持一切。大约经济生活社会化的结果,定然变为国家所主管。……中国的经济要想进步,天然不能走自由主义的路,一上来就必趋向于团体组织,所以那也就是一上来便趋向于政治经济的合一了。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63—5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