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深心大愿”:精神陶炼要旨
“精神陶炼”这一科,原来的名字是“乡村服务人员之精神陶炼”,在讲明有志服务乡村的——乡村建设运动者——应行具有的精神。……
我们“乡村服务人员之精神陶炼”一科目,就是要启发大家的深心大愿。我们能有深心大愿,才没有俗见俗肠。比如看见财利浮名都心热,无关轻重的成败毁誉都顾虑,这完全是世俗的心理。我们的乡村建设是一个很大很远的工程,我们要有深心大愿,方可负荷此任。……明末王船山先生顶痛心“俗”。他曾说过一句话,非常深切动人。他说:“恶莫大于俗。”这是很值得我们深切反省的一句话。俗见俗肠非洗刷干净不可;而要洗刷俗见俗肠,必在深心大愿出来的时候。……深心大愿是什么呢?就是要你有真问题,不要有假问题,要有大问题,不要有小问题。……有小问题者为小人,有大问题者为大人。真问题是活泼有力,隐然藏于中而莫能去;如时有时无,忽起忽落,那就是假问题。有真问题时,就解决深心大意了。
什么是深心?深心即悲悯。普通说:“悲天悯人。”当社会上多数人都在痛苦灾难之时,容易发生怜悯之心。不过悲悯亦还有更深的意思,……不一定看见灾难才有,而是无时不可以没有的。这一种悲悯,自己亦在其中,斯乃一根本的悲悯,斯乃一对人生的悲悯。……如果我们只是一天一天地活着,笔直机械地活着,不会发生人生之感,——人生之感是从反回头看人生时,所发生的一个更深的慨叹,一个更深的悲悯。此必须从对人生的反省而来,平常不容易有。
大愿即深心;有深心始有一种大的志愿力。这是无所不包的大愿,照我所了解,大概佛是一个有大愿心的人。中国的古人(儒家),多半勉人立志,勉人立志就是勉人发大愿心。如张子“民胞物与”的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很能够代表儒家教人发愿的精神。如果我们不发愿、不立志,我们的乡村建设亦即无从讲起。这一种愿力,超越个体生命;仿佛有一个大的生命,能够感觉个体生命问题以上的问题。能够超越个体生命而有一个大的生命,从这个地方就见出来是“人”,“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大家要问我怎样是“人”?我的回答:人就是感觉问题顶敏锐、顶快、顶多、顶大,——无所不感觉。这样就是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即在此。是甜、是苦、是痛、是痒、是合适、是不合适,他感觉得非常之快,并且他的感觉无所不到;所以他的问题特别多、特别大。动物虽然亦苦,然而苦不过人;人如果觉得苦,那才是真苦啊!人要是快乐,那才是真快乐啊!……其感觉特别多、特别大、特别深刻、特别敏锐者谓为“人”,“人”亦即“仁”也。“人”“仁”这两个字是相连的,其义亦相通。所以古人常说这么一句话:“人者仁也。”……物类与人类之不同在此,俗人与超脱之人之分别亦在此。俗人问题少、问题小、问题浅;他的感觉迟钝,感觉不够,亦即其“仁”之不够也。我们并不是想做一个超过常人的人,并不想与众不同;可是不愿意做一个不够的人,而愿意努力圆足人类所具之可能性。
——《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492—494页
中国陷于左右来回的双重矛盾中……伦理本位的社会崩溃了,而如西洋一样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社会也未建立。在这东不成、西不就的状态中,处处是矛盾,找不到准辙,没有法子相安。——为父者不知应如何为父,为子者不知应如何为子,为婆为媳者不知如何为婆为媳,在学校先生也不好当,学生也不好当。因而家庭父子之间、学校师生之间、朋友同侪之间,乃至政府与人民、上级官与下级官之间,统统不能相安,彼此找不出一个妥帖点来。
在这左右来回的矛盾中,非有真正高明的眼光,深彻的认识,对中国伦理本位的道理有了解,能承认;对西洋近代的思想有了解,能承认;对反西洋近代的潮流有了解,能承认;把事情全看得通,找出一个坦荡的大道来,让这许多矛盾都不成矛盾。……在这一个矛盾的时候,需要一个真正的通人,才能把这个事情通得过,才能开出我们现在应当走的道路,解决许多矛盾,建立新的社会。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07、208页
我们要来发愿改造我们的乡村,更大而改造我们的社会,创造人类新文化。这也就是非说大话不可,非有大的勇气不可。……大家不要以为这话(改造社会,创造新文化)太大,以为与乡下人讲改造社会,创造新文化,恐怕他很难懂,好像是说不通;但我觉得是可以说得通的。说不通也要说,非说通不可。说来说去就通了!不让他——乡下人——有小志气。我们除了不说话,说话就说大话,我们除了不讲,讲就讲大道理。拼命地往大里去!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33页
我们是要往外去,与外边的远近各地联络。……我们是要由乡与乡的联络,而渐及于县与县、省与省的联络,要普遍地去联络,相往来,通消息。为什么要如此?因为我们是要改善社会,创造新文化,不是单为个人的善。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33页
天下事没有是为摆样子的,都是真事情。这个组织必真有其作用,真能够干什么,才能有组织;组织不发生作用,则此组织无存在的可能。……所谓干事情,如用另外一个名词,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算是干了事情,也就是有了作用。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