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教合一

4.政教合一

(1)教育应居最高位

教育(包学术而言)在我们理想的社会制度内,应居最高位领导一切;在今日未达理想之域,也不要附属于政权下,完全听政权支配,而应当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这样,乡村运动团体与政府的分野,就是各项行政归政府,而教育归乡运团体;机关属政府(或地方自治团体),而人员属乡运团体。乡村运动……在进行经济建设之时,它更以教育领着经济建设往前走;一首一尾都是它,……工具方法始终不离教育。政治经济都在其包涵之中,而超然不身当其事。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28页

当真地说,今之所谓政治,在将来看好多都是冤枉的事,多余的事。将来的政治大概其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和教育了,所谓国家,一面是经济的团体,一面也就是教育的团体。本来人生亦只有经济和教育两桩事:经济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向上发展。所谓政治,在这里不过是表现个人意志和团体意志那些事。可是意志的内容是什么呢?还不外经济和教育罢了。到经济生活安排得很好的时候,无处不含有教育意义在内,也即无处不是教育。通统是经济,也通统是教育。“政治、经济、教育三者合一”,到此乃真合一了;人类生活亦才正常合理化了。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64—565页

在上面农政是农政,民政是民政,合作是合作,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各归各事,不能不分。然而到下面总要汇合为一才好。“一”是什么?就是教育。无论哪项事,到了下面与民众交涉时,无非是想推动他领导他往前进,那就是教育功夫了。所以一切最好都归于乡村教育机关去做。上面要分,下面要合;上面是政治经济各项专门的事,下面是统括一切的社会教育;上面算是后方,下面算是前线。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27页

推进整个社会向前进步的工作,表面上是经济工作为主,骨子里无在不是社会教育功夫,建设、教育二者,不能分开。新社会之所以为新社会,要紧的还是在人上,在社会关系上;不过人的提高、关系的合理,离不开经济条件就是了。从人一面说,就是教育;从物一面说,就是建设。物待人兴;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建设本没旁的意思,就是要求中国社会的平均发展真实进步,其不能不归于教育一途,势所当然。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71—472页

(2)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之“教”,差不多就是道德问题。在其他过去历史上的民族,“道德”一事常归宗教包办,故我们政教合一之“教”与宗教有关,可包宗教。但在中国从来“教”与宗教没有关系。……此政教合一之“教”乃道德问题,名之为教育或宗教两不合适。“教化”二字庶几近之:故所谓政教合一,即政治教化合一也。

——《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37页

在我们团体(村学乡学的团体)中,遇有问题发生,不愿意用法律解决的办法,必须彼此有情有义地相待。换句话说,我们是要以代表情理的学长来监督教训大众,把法律问题放在德教范围内。

学长是领导众人学好的,众人应当本着向上学好的意思,接受学长的训饬教戒;不要把这种训饬教戒看成干涉自己,而应认为是教导自己学好的意思就对了。总之,我们是想慢慢地养成一种管教的风气;不愿意在法律上死板地定下一准干涉或一准自由,换句话说,我们是要把自由或干涉放在教育的意思上,放在道德的意思上;不把它看成法律问题。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07、702—703页

我们所谓政教合一是本着更高向上的意思,由贤智者出主意,众人来听从。我们所谓教育是隐然有所指,非只是指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已,是指整个的生命、整个的人格说的,因此而知教育更重要。

——《政教合一》,《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677页

社会的进步,团体的向上,必从个人的创造而来;从此意思,团体必须给个人自由,……但必须是从为个人向上创造之意才给他自由,……所以许给自由是有条件的;如其不合人生向上,发挥长处的条件,那么,还是要干涉他。举例来说:譬如妇女缠足这件事情……从自由论来说,对她不能干涉;可是从现在对自由的看法来说,……团体就可以干涉。……许多新的法律都把自由看成一种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新的自由说上边,政教合一才有可能;……政教合一就是以团体的力量来干涉人的道德问题,打破自由的界限;而在旧的自由说上,自由界限很严,无论他是人生向上或是向下,团体皆不得过问。故政教不能合一。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98—299页

若服从多数,政教亦不能合一,因为政治是众人之事,而众人之中糊涂人常居多数,贤智者寥寥无几,现在政治上的服从多数,无异是让“贤智者跟着糊涂人走”;而从“教”来说则应让“多数人跟着贤智者走”,二者恰相刺谬。……不过在事实上我们政教合一的要求——服从多数、尊重贤智二者合一的要求,与西洋最新的政治学说……叫作“专家政治”的,很有符合相似之处。……西洋科学发达,所以尊重智者(学者专门家)。中国人看重德行,所以尊重贤者。尊重贤智与服从多数,在西洋政治上将要融会变化,慢慢合一,而在中国政治上一向即富于尊重贤智之精神,今后社会团体生活发达,则政教二者天然趋于合一。

——《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42—343页

(3)教育重在社会教育

中国的教育制度,无论小学教育、民众教育、职业教育、中学教育,乃至学术研究的大学教育,都须造端于乡村而生长起来,成功中国的一整套。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23页

中国教育的改造,应以社会教育为主,以尽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用。

乡村建设也就是民众教育。民众教育不归到乡村建设就要落空;乡村建设不取道于民众教育将无办法可行。

——《自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4、32页

民众教育能把农民精神活泼起来,而农民教育则主要是诗歌与音乐。现在中国的农民也极度需要适合于他们的音乐与诗歌,也就是极需要适合于他们的戏教他们唱。如果没有这种诗歌、音乐或是戏剧到农间去,农民的生活还是这样消沉、杂碎,怕非到死亡自误不可。农民自误,则等于整个中华民族自误。

——《朝话·谈戏》,《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39—140页

窃以为我们的教育当前有一问题亟待考量的:教育将趋重知识技能,亦要着眼人生行谊的问题。

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活的。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进求,而后知识技能才得有;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所谓“有体必有用”,不在用上求而自有。反之,在中国入手便讲知识技能,专在用上求,忽略了生命本体,结果无体亦无用。

从来中国教育特别致意之点在人生行谊;所谓“读书明理”,其理正指人生之理。

我们可以断言,中国教育……必自人生行谊教育之重提,而后其他一切知识技能教育乃得著其功。……中国教育今当置重于乡村教育、民众教育。然使所谓民众教育徒琐琐然于识字、于常识、于农业改良,而于吾人如何处兹历史剧变的世界无所启发指点,则可云毫不相干。今之乡村社会……一方农民心理既不胜其窘闷消沉,一方时代责任所期于彼者固极重且远,只非有极深之信仰、绝强之意志之大教育家,从人生问题上启发指点,俾其心理有大转移,则一切谈不到。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40—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