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贤者——“中国老道理”之四

5.崇尚贤者——“中国老道理”之四

中国的科学不发达,可是它有一种对于人生向上,对于道德的要求;从这种要求出发,则要尚贤。中国不能有团体组织则已,如果有团体组织,那么,这个尚贤的风气仍要恢复,事情的处理,一定要听从贤者的话。……尚贤尚智根本是一个理,都是因为多数未必就对。取决多数只是一个省事的办法。……人类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其最后的要求,是要求科学上的真、道德上的善……不十分合理性的方法它就不要。……我们将来所要成功的团体组织……不必取决多数,可是并不违背多数;它正是一个民治精神的进步,而不是民治精神的取消。……在一个团体中,少数贤智之士的领导与多数人的主动二者可以调和,并不冲突。如能运用得越好的时候,越可以同时并有,完全不冲突。“少数人领导就是众多人被动”,不必有此结论。……这个调和,我名之为:“人治的多数政治”或“多数政治的人治”。政治上的分别,不外多数政治与少数政治,我们的现在这种尊尚贤智,多数人受其领导的政治,自一方面看,的的确确是多数政治,因为多数是主动,而非被动;但同时又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不以死板的法为高,而以活的高明的人为最高。……一个人未尝不可因大家承认同意而为最高。……(这)是顶合中国人精神,顶合古人理想的一种政治。——中国古来的儒家,他有一个最浓厚显著的倾向,就是反对武力;如《孟子》上所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为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他以为如果大家佩服你,你就可以为君。为君不在有武力而在以多数人的意思为从违。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90、292—293页

克服这困难的根本一着,就是提高社会的明智力。苏联之成功,靠它国家的强制力;我们的成功,则有赖于社会的明智力,或曰社会的脑力。……我们要有眼光的看准方向去推进社会;不能等着内地乡村没有眼光、没有方向的农民去瞎碰瞎摸。……总之要造成社会向上求进步的气势,集中有学问知识的人才,开出多数人接受少数高明人领导的路子。简言之,就是提高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加强其机构力量。这是一个根本;从这根本才可以生出一些方法来。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50—552页

在人类社会中,一般人是应受贤者智者领导的。……因为知识学问这个东西,天然是多数人不如少数人,天然不能普遍齐一。(知识学问越进步,越专门化;越专门化,越不能普遍)故人类在知识上讲,在生活方法上讲,都要常常受教于人,受人领导。……理性越发达,文化越进步的社会,越应当尊重学术尊重专门知识;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必要。所以团体的事,应由有专门知识学问有头脑眼光的人来领导大家,常常提醒大家,替大家出主意,等大家了解承认之后再去做,这实在是一个最好的、最理想的、最富于理性的社会。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10页

按中国人的道理,大家在团体中的地位应当一律平等;可是有两个天然不可少的等差:一种是看重理性、尊尚贤智而来的等差;一种是从尊敬亲长而来的等差。……在中国的礼中这两种等差是很自然的、不可磨灭的、天然要有的,与平等并不冲突。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96页

士人立志就要为“王者师”。历史上中国社会的秩序还是君主统治的局面,士人则介于君主与众庶之间以为调节缓冲。……一面常提醒规谏君主,要他约束自己,薄赋敛,少兴作,而偃武修文;一面常教训老百姓要忠孝和睦,各尽其分,而永不造反。如是,就适合了双方的需要而缓和了他们的冲突。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