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杰出的文学家》简介
《爱国主义教育:杰出的文学家》这本书是由.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发展中心编创作的,《爱国主义教育:杰出的文学家》共有37章节
1
目录
屈原 爱国诗人屈原曲折的一生 屈原的诗赋创作 司马迁 司马迁的生平 《史记》的文学特色 陶渊明 一 二 三 四 李白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杜甫 杜甫的生平和创...
2
屈原
大约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汨罗江畔来了一位披头散发的行吟诗人,他看上去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疲惫不堪。一个渔夫突然见到他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就试探着问:“您不...
3
爱国诗人屈原曲折的一生
屈原,名平,大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的家庭。他的祖上与楚王同宗,因封于屈地,后来便以屈为姓。屈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以后就开始供职于楚王。屈原...
4
屈原的诗赋创作
屈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以敏感的心灵、多彩浪漫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作。《汉书·艺文志》所记为二十五篇,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
5
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所著的“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无论从中国史学长河纵览,还是从集文学之大成的角度来说,都是佼佼者。...
6
司马迁的生平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在北依龙门山、东傍奔腾怒吼的黄河水的一个小乡村(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一户姓司马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史学史和文学史上赫赫...
7
《史记》的文学特色
《史记》——一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它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这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8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9
一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陶侃出身寒微,...
10
二
陶渊明中年退隐,贫病交加,壮志未酬,但却为我们留下了可观的诗文作品,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成为中华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现存《陶渊明集》中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
11
三
诗歌之外,陶渊明也擅长文赋。他的辞赋和散文留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却同样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明末文学家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词》中说陶渊明“文雅兼众体,...
12
四
文章千古事,寂寞身后名。陶渊明的诗文取得了同代作家无法比肩的成就,然而在他的生前和身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南朝文坛的风气注重文辞的声色之美,...
13
李白
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坛中,首屈一指的代表诗人是李白。...
14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相传母亲生他的时候,梦到太白金星入怀,因而取字太白。 李白的祖上与唐王室同宗,隋末因罪迁居中亚。武则天长安元...
15
杜甫
杜甫是盛唐时代的最后一位大诗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盛世,然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却产生于安史之乱。这些作品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是一部伟大的“诗史”。...
16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远祖杜预是西晋时的名将。杜预精通《左传》,曾留言说:“德不可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及也。”意思是要遵循儒家关于人生三不朽...
17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
18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于宋仁宗景皊三年(1036),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仁宗嘉祐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和弟弟...
19
蜀中才子
苏轼兄弟俩在父亲的庭训之下,自幼刻苦攻读,博览文史典籍,吟诗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学问根底。来到汴京之后的第二年,恰逢欧阳修主持礼部贡举,于是,擅长古文的苏氏两兄弟...
20
中隐离朝
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洵在汴京病故,苏轼兄弟扶柩归葬,在家为父亲守丧。直到熙宁二年(1069)守丧期满,他们才又回到朝中。此时,神宗与王安石正忙于推行新法...
21
乌台诗案
自从三十六岁时离开汴京,将近十年间苏轼一直在地方任职。继杭州通判之后,又先后转任密州(在今山乐)、徐州、湖州知州。苏轼的地方任职生涯可以说颇有建树,每当他离开旧...
22
贬谪生涯
贬谪黄州是苏轼在仕途上承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到黄州后,他先是寄身寺院,后来由于弟弟苏辙也牵连被贬,苏轼的家眷再也无人照料,只得也前来黄州。一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团聚...
23
置身于新旧党争之间
宋神宗病故后,继位的哲宗赵煦年方十岁,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变法,掌权之后立即起用因反对变法而被贬职的司马光等旧党入朝担任要职,将新法逐一废去。因...
24
再贬天涯海角
自从元祐四年离开朝廷,虽然高太后颇看重苏轼,一再召他还朝,但由于旧党的排挤构陷,使他不能久留,每次都是很快就请求外放,几经起落,辗转朝野,他不禁以“团团如磨牛”...
25
应试
在苏东坡兄弟年二十岁左右,已经准备好去赶考之时,不可免的事,婚姻问题也就来临了。他们若是未婚晋京,并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儿长成之家托人向他们提亲。那时有求婚的风...
26
关汉卿
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号已斋(一作一斋),元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大约生活于十三世纪二十年代至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关汉卿可能早年有...
27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是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在他撰写的几十部戏剧中,为我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画卷,既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
28
《窦娥冤》,千古悲剧
这一天,关汉卿在大街上听一个老太太讲东海孝妇的民间传说,孝妇蒙冤受屈的故事使他深受感动,他决心为她写一部剧。 故事发生在楚州的山阳县。窦娥三岁时母亲去世了,她的...
29
《救风尘》,大快人心
一个冬日的上午,关汉卿正在一个杂货店和卖货的老头唠家常。突然,对面的街上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是一户人家在办喜事。关汉卿就问老头是什么人家,老头没开口先笑了起...
30
《单刀会》,英雄豪情
热闹的剧场中正在上演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只见关羽——“上阵处赤力力三绺(liǔ)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