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曲折的一生

爱国诗人屈原曲折的一生

屈原,名平,大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的家庭。他的祖上与楚王同宗,因封于屈地,后来便以屈为姓。屈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以后就开始供职于楚王。屈原在仕途上一开始还是顺利的。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担任了三闾大夫之职,兼管贵族子弟的教育。“三闾”指的是屈、景、昭三姓王族。这个职位虽然低,但颇具声望。不久因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被楚怀王看重并委以大任,担当“左徒”一职,地位仅次于楚国宰相——令尹之位。此时的屈原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甚得楚王的信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然一帆风顺,但屈原的内心却是忧虑重重。

屈原所处时代正值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已成定局,而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又以秦国和楚国最为强大,而且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为了实现称霸天下的目标,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楚国重合纵,秦国重连横。也就是说,面对强秦的压力,楚国有意识地联合其他各国抗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有称王之势。而秦国则采用离间楚与各国关系的策略,削弱敌对力量,远交近攻,使楚国逐渐孤立。对于这种天下大势,屈原洞若观火。他在任职期间致力于富国强兵,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如草拟“宪令”,为国立法;主张举贤任能,革新政治;并曾经出使齐国,联齐抗秦。可是这些有利楚国前途之举,却遭到了以楚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利用一切机会陷害屈原,向楚王进谗言,挑拨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关于谗言一事,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段记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以太史公严谨求实的治史精神,这段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只是诬陷的原因不仅仅是“不与”草稿,而主要是由于屈原所制的宪令内容与旧贵族既得利益不合,例如“举贤授能”就同“世卿世禄”格格不入,屈原因此被谗言所害,也就不足为怪了。

屈原被楚怀王冷落之后,心中充满忧虑。眼见君王不明,小人横行,他义愤难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此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而当时楚国的局势确实岌岌可危。据《史记》记载,屈原被黜不久,秦国想讨伐齐国,但秦惠王担心齐和楚交情不浅,于是命令张仪到楚国许诺,如果楚国能同秦所憎恨的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贪婪的楚怀王相信了张仪,和齐国断交,派使节到秦国接受土地,而张仪却出尔反尔,说他与怀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节气愤地离开秦国,回楚国向怀王禀告了一切。楚怀王非常生气,大举进攻秦国,秦国也发兵还击,在丹水之北,淅水之南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了楚将屈,夺取了楚国汉中的土地。楚怀王发动全国兵力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国听说秦、楚交战,趁火打劫,袭击汉水之北的邓侯城。楚兵担心后院起火,匆忙自秦返楚。值此危难之际,齐国竟因恼怒而不救援,楚国于是陷入了困境。

第二年,秦国打算割让汉中之地与楚言和。楚怀王说:“不愿得地,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此事,对秦王说:“以一个张仪就能代替汉中之地,臣请求去楚国。”张仪到楚国后又用大量金钱贿赂靳尚,在怀王宠姬郑袖那里极尽诡辩之能事。楚怀王竟听了郑袖的话,释放张仪回秦。而此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其位,出使齐国去了。回来后劝谏楚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这才感到后悔,要派人追张仪,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此后各路诸侯一齐攻打楚国,大败楚国并杀死了楚将唐目未。

秦昭王时与楚通婚,提出想和楚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劝道:“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任,不如不去。”而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劝楚王去。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一人武关,秦国伏兵就断了楚王的后路并拘禁了他,以求割让土地。怀王愤怒已极,没有答应。他逃亡至赵国,赵国不接纳,只好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那里,才被送回来安葬。楚王长子顷襄王即位后,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而楚人对子兰劝怀王入秦终至不返一事颇为不满,但是无可奈何。

屈原虽被怀王日益疏远,但一直心系怀王,心系祖国安危。他渴望重新回朝,清君侧,振朝纲。屈原一直希望君王有醒悟的一天,可是怀王始终不悟。屈原因此感慨万端,他认为楚国“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楚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原因,就在于“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令尹子兰听说后非常生气,指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诬告屈原。顷襄王一气之下,将屈原流放至江南一带,此时大约是顷襄王十三年(前286)左右。

屈原这次被逐,时间更为漫长。在当时,臣子去国换主是常有的事,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只要有君主赏识,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同消灭自己国家的有为的君主合作,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屈原却不愿意走这条路。流放期间,他满怀悲伤和忧愤,徘徊在祖国的土地上,并写下了《离骚》这样不朽的诗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奸佞之徒的恨、对祖国命运的焦虑和担心,以及怀才不遇的痛苦。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屈原眼见自己的祖国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至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顷襄王逃往陈城(今河南淮阳),楚亡国之局已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秦大军全线攻入楚国。屈原既无力挽救国运,又不愿成为降民,唯有以死报国,自沉汨罗。此后没过多久,楚国就被秦所灭。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担心江中的鱼吞噬他的身体,就驾起小船,把米装进竹筒抛进江里,后来演变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包粽子纪念屈原,这也是端午节的由来。可见屈原虽逝,但精神永存。尤其是他那些瑰丽的诗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