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陶侃出身寒微,以军功升任荆州刺史,成帝时官至侍中、太尉,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江等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死后赠大司马。在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中,陶侃是一个胸怀壮志,有强烈进取精神的人。他做州官时,每天早上运一百块砖于室外,晚上又运回室内,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他还常常对人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见《晋书·陶侃传》)这些佚事名言,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陶渊明在他的《命子诗》中称赞他的曾祖父:“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对乃祖的勋业和节概可谓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他父亲的情况一般史传均付阙如,有说其父名陶逸,做过晋安城太守,但未可征信。陶渊明在《命子诗》中写道:“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他的父亲是一个并不以仕宦显、生性淡泊的人。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即陶侃的女婿)曾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曾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文记述他的生平。在这篇传文中,陶渊明称颂他的外祖父“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行不苟合,言无夸矜”。他特别写道,孟嘉“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一次孟嘉在桓温龙山之宴上风吹落帽,自己还不知道,桓温命孙盛为文嘲笑他,孟嘉即席作答,其文甚美。这些被当时人们所称赏的“名士”风度,无疑对陶渊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陶家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时曾十分显贵,富甲一时。《晋书·陶侃传》称陶侃“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陶侃死后,一因官场风波,二因兄弟阋墙,家境日渐式微。陶渊明的祖父、父亲都不是陶侃的嫡嗣子孙,不曾继承爵位,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更一落千丈。陶渊明八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他的家更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陶渊明的朋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称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应该离真实的情况不远。

生活在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使陶渊明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文化典籍,博览群书。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中又写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可见,少年陶渊明对儒家经典曾情有独钟,受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追踪曾祖父的遗风,陶渊明也曾立下了“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他在《杂诗》第五首中曾不无神往地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才第一次出去做官,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州祭酒(主管教化的官)。他在《饮酒》诗的第十九首中曾这样概述他第一次出仕的经过:“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陶渊明在任时间很短,就以“不堪吏职”为由,辞职回家了。所谓“不堪吏职”,恐怕与当时的政治腐败以及陶渊明的耿介性格有关。东晋是一个门阀世族统治、等级森严的时代,陶家虽然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显赫过,但“望非世族”,与当时王、谢诸姓的资望究竟不同。何况陶渊明时陶家已破落,政治上已无势力,他出去做官是不可能被重用的。陶渊明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少有高趣”,“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很难设想他能够适应谄媚奉迎、尔虞我诈的官场风气。明白了这一切,他在“而立之年”才谋得一个官职又很快辞去,就不会令人奇怪了。

辞官后,他在家居住了整七年,生计仍十分窘迫。这时正是王恭、刘宗之、桓玄、殷仲堪等一批军阀混战、孙恩起事、东南大乱之时。在陶渊明三十六岁时,一半由于饥寒所迫,稻粱之谋,一半由于壮心未泯,苍生之志,陶渊明来到荆州刺史桓玄的幕中。当时,桓玄消灭了他的主要敌手原荆州刺史殷仲堪和雍州刺史杨全期,独据建康上游荆、江二州,自称“三分天下有其二”,踌躇满志,野心勃勃。桓玄一方面树立心腹,招兵买马,为篡夺帝位作准备;另一方面,又借口孙恩之乱,上表要求出兵勤王,以便窥伺机会。陶渊明到达桓玄的据点江陵之后,渐渐对桓玄的野心有所认识,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辞官归田的思想复萌。他到江陵的第二年(400),奉命到京返柴桑途中,曾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流露出这种心情。诗中写道:“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凯风负我心,戢籱守穷湖。”“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透过对自然环境的险恶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到他对政治形势的忧患与担心。次年冬,他的母亲孟氏去世,于是他便以奔丧守孝为名,辞官还乡。

403年春,桓玄攻入建康,诛杀司马道父子,自为国相,一时朝野震动。而此时陶渊明已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躬耕田园了。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中不无庆幸地写道: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

……

诗人以十分喜悦的心情、轻灵的笔致讴歌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桓玄之辈的鄙视。

然而,陶渊明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时、不甘沦落的人。当刘裕从京口出发讨伐桓玄时,他对刘裕这一新崛起的人物又产生了一定的幻想,应召到京口当了刘裕的参军。他在《荣木》一诗中写道:“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大展宏图之志跃然纸上,然而他的理想旋即又一次化为了泡影。陶渊明很快看到刘裕并非他理想中的人物,残暴专横,为了消灭异己无所不用其极,辞官归隐之思复又占了上风。我们在他这一年写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曲阿即今江苏丹阳)》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心迹: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405年,陶渊明离开刘裕以后,又在江州刺史刘敬宣处当了一段参军,不久即辞职,回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做了八十天的县令。这次他做官已没有“大济苍生”的打算,只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得很明白:“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就在这年冬,郡里督邮来县检查,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听了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久,他即辞官回乡。

就这样,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里,前后十三年间,徘徊于进退之际,游移于仕隐之间,最终选择了终生归隐的道路。在这十三年中,陶渊明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他的诗作往往既流露了“有志不获骋”的悲愤,又表达了“素襟不可易”的节操。因此,一旦撒手官场,归耕田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之感。《归去来辞》充分表现了他的欢愉之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他把那种脱却尘网、归耕田园的喜悦心情描绘得何等淋漓尽致,把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设想得多么富有诗意而令人神往!

然而,真实的隐居生活却是清苦而艰难的。归田后的第三年(408)夏天,一场意外的大火把他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化为灰烬,他只得与家人寄居在门前的船上,直至初秋还没有定居下来。从此,他的生计更窘迫,心情也不像刚刚归田时那样兴奋了。在他的笔下出现的已不是鸟语花香,优美而充满生机的田园诗画,而是“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己酉岁九月九日》)的凄凉衰败的景象了。他对农业劳动的艰难也有了深切的体会,以至于发出了“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感叹,但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被灾难劳累所吓倒。他坚定地表示:“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四十七岁时由园田移居南村。这是离浔阳城外不远的一个村庄,也是陶渊明向往已久的一个地方。他所看重的主要是这儿的人文环境。他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在这里,陶渊明结交了一批较好的邻里朋友,其中既有与他一起躬耕南亩、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可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友,包括参军、主簿一类的小官,以及与他经历差不多的隐逸之士,例如与他共称“浔阳三隐”的刘程之和周续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人“圈子”。他们经常在一起饮晏酬唱,使陶渊明得以暂时忘却眼前的烦恼。他的《移居》二首生动地描写了这种邻朋交游之乐。其二云: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我欺。

然而诗人的家境仍每况愈下。他在五十岁时写了一组《杂诗》,其中第八首写道:

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腹满,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纟希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表现了他贫贱不移、初衷不改的精神。

他在五十四岁时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说:“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景况之一斑。但他固志守节,一再拒绝了朝廷和官吏的征召。檀道济作江州刺史时,携着粱肉来到陶渊明家里,此时贫病交加的陶渊明已病卧床,好几天揭不开锅了。檀道济对陶渊明说:“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这是一种胁迫与责问的口气。陶渊明断然地说:“潜也何敢忘贤,志不及也。”檀道济只好悻悻而去。

宋文帝元嘉四年(427),陶渊明终因贫病离开了人间,卒年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