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相传母亲生他的时候,梦到太白金星入怀,因而取字太白。

李白的祖上与唐王室同宗,隋末因罪迁居中亚。武则天长安元年(701),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中宗神龙元年(705),李白五岁,随父亲李客移居西蜀绵州隆昌(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客大概是个商人,十分富有,而且很有文化教养,迁居内地后也不想做官,“高卧云林”,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样的家世对李白影响很大。后来,他在诗文中常常以“布衣”自称,表现出强烈的平民意识。

李白自小聪明伶俐,父亲要求又很严格,读书十分刻苦。后来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杂史记载他曾“三拟《文选》,不如意则焚之”(《酉阳杂俎》)。至今流传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也是李白小时候顽强学习的故事。由于刻苦攻读,涉猎广泛,少年李白才华显露,思想活跃,便产生了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立志要做管仲、鲁仲连、诸葛亮式的人物。同时他也具备了“开口成文”、“挥翰霞散”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才能,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李白主要是模拟前人的诗文,最喜欢照着《昭明文选》和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做文章,因此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养成了爱好想象的性格。

十五岁以后,李白开始从事一些交游活动。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李白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物。他“十三好剑术”,“所交尽豪雄”,“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结识了一些豪侠、道士,曾经一度随隐士东严子同住在岷山之南,过起了巢居深山的生活。二十岁以后,李白开始在蜀中游历,曾到过峨眉山、戴天山等地,参观过成都司马相如的琴台、杨雄的故居,结识了以谈纵横术而著称的赵蕤等人。在这些非凡的经历中,李白开阔了视野,获得了许多在书本上得不到的社会知识,培养了热爱祖国山河、酷爱自由的精神。但他同时也产生了“少年早欲五湖去”这样一些羡慕神仙的消极思想。

开元八年(720),曾担任过宰相的苏鈈到益州(今四川成都)做大都督长史,年轻气盛的李白拿着自己的诗文拜见了他。苏鈈对李白大加赞赏,说他“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这番奖誉给李白以极大的鼓舞,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王公卿相并非高不可攀,而建功立业、显亲扬名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李白青少年时期的这些经历和想法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表白了自己的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他决心走一条平交王侯、直取卿相、安社稷、济苍生,然后泛舟五湖、游于世外的传奇道路。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已是满腹经纶,一身才艺,能骑能射,能剑能舞,能琴能书。“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怀着对光明前途的热望,他“仗剑出国,辞京远游”,开始了生平的第一次大漫游。

李白于当年秋天乘船出蜀,在经过三峡时,他对蜀中的山山水水很有些依依不舍,写下了《峨眉山月歌》等初步显示自己风格的诗篇。出峡后,李白用三年时间“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广为交结,扩大影响,其间又写下了《望庐山瀑布》等著名的诗篇。三年之后,李白获得了一定声誉,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后来,李白移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在山东一带游历,直到天宝初年被召入京。

李白这次大漫游正值大唐王朝鼎盛时期。当时国内经济空前繁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洲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边防四境各国都臣服归顺,朝廷政治清明,人文风气浓厚,国民思想活跃,社会环境相当宽松。李白虽然初出茅庐,也有过“风尘萧索多苦颜”,“南徒莫从,北游失路”的窘迫,但他的个性却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常常打扮成侠客,高冠雄剑,骏马长风,昂然出入通都大邑。在南游洞庭时,友人吴指南不幸病故,李白“銺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继之以血”(《上安州裴长史书》)。在东游浙江时,李白重义轻财,到处结交豪杰,“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同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散金三十万”。在流寓东鲁时,李白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对死守章句、不通世务的鲁儒给予了无情的嘲弄。

在漫游中,李白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活动,积极谋求出仕报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刚出三峡到达湖北江陵时,李白会晤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年逾八旬,曾多次受武后、睿宗、玄宗的召见,在道教界极负盛名。他一见到气宇轩昂的青年李白,便惊叹不已,称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他“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十分兴奋,写下了《大鹏赋》一文,以大鹏鸟自喻,借《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以寄托自己高远的胸怀,表现了向往伟大、追求自由、不愿“拘挛而守常”的性格。赋文写得极好,据李白的崇拜者魏万称,当时此赋“家藏一本”,是李白最早扬名天下的作品。后来李白又结识了道士吴筠、元丹丘等,并同他们多次隐居修道。李白从事这些活动,一方面是出于从小对游仙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爱好,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看到当时朝廷重视道教、招纳隐士以笼络人心,所以隐居学道,扩大影响,为自己进入仕途作准备。

不过,李白虽然渴望进入仕途,参与政治,却又不愿意走唐代一般士子所经由的科举之路。他“不求小官而以当世之务自负”,希望顿然受到重用。这种想法的产生,一方面同他的高度自信、自尊和豪放不羁的性格有关——他不愿受科举考试的束缚,不认为科举考试中才能会充分得到发挥,更不屑于被碌碌群官指指点点。他要“平交王侯”,以自己超群的才华直接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确有着这种先例:马周、张玄素、李邕等都是因为有了名声而被皇帝、宰相知道,或是因为“上书朝廷”而受到重视,由一介平民一跃而成为京官的。

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也曾拿着自己的作品拜谒了一些大官。他求见得最多的是荆州长史韩朝宗。韩身为江南显贵,能识拔后进,颇有贤名。李白写了《与韩荆州书》一文,作为自己的自荐书,登门拜访。在这篇文章中,李白既大力赞美韩朝宗慧眼识才,恳切地请求他引荐,又不贬低自己,而显出傲岸的气度。文章词采俊逸豪放,是陈子昂之后的古文模范。但韩朝宗并没有因此而马上荐举提拔他。

这一时期,李白还在襄阳一带与著名诗人孟浩然结识并成为好友;又在山东与鲁中名士孔巢父、韩准等人在泰山东面徂徕山的竹溪交游唱和,号称“竹溪六逸”。所有这些游历生活,使李白热爱祖国、建功立业的思想和热爱自由、豪放傲岸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养成了浪漫的诗酒生活作风。此时的李白意气风发,创作欲望空前旺盛。他的诗歌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质量上的提高都很快,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也达到了自铸成家的境地,尤其在吸收古乐府和江南民歌的艺术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形式自由奔放、语言清新活泼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一时期李白创作的著名诗歌有《望天门山》、《襄阳歌》、《江上吟》、《长干行》、《江夏行》以及《客中作》、《赠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经过长期的漫游,李白终于名闻天下。天宝元年(742),玄宗连下三诏,召他入京。李白当时已移居南陵(今在安徽境内),闻讯后他将妻子儿女稍作安置,就“仰天大笑出门去”(《南陵别儿童入京》),跨马扬鞭,直奔长安。

李白到了长安,等待玄宗召见。有一天他到紫极道宫游玩,遇见官居三品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爱写诗也爱喝酒,同李白一见如故,李白拿出作品请他指点,贺边看边称赞,当读到《蜀道难》一诗时,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把李白看了又看,竟称他为“谪仙人”,随即解下金龟换成美酒,与李白接风。

在贺知章的大力推举下,玄宗终于下令召见。却说这一天,李白进入宫中,宛如一片灿烂的朝霞从天边升起,玄宗不觉忘了皇帝的尊严,连忙从座位上站起,走下台阶相迎,接着安排李白坐在七宝床边进餐,又亲自为他搅汤调味,说:“你是一介平民,可是连我都听到了你的名声,如果不是道德文章一贯好,又怎么做得到呀!”就让李白进了翰林院,美其名曰“翰林学士”。然而翰林学士并不是什么官职,只是听候皇帝随时召见使唤的文学侍从。不过,李白开始并没有注意这些,倒是觉得自己的理想抱负马上就会实现,心中无比兴奋。

李白呆在翰林院,日子一天天过去,既不见玄宗派他正式的官职,也不见玄宗召他谈论国家大事。一天,太监跑来传旨,说是玄宗同杨贵妃将到骊山温泉宫游玩,要李白伴驾。这个杨贵妃本是玄宗给儿子寿王娶的妃子,但因长得妩媚,玄宗竟把她接到自己的宫中,像对皇后一样待她。杨贵妃能歌善舞,成天跟玄宗寻欢作乐。玄宗会谱曲子,但词写得一般,他把李白召来,可能就是看他会写诗,能作歌词,为自己的逸乐生活锦上添花。李白还不了解这些,满怀对玄宗的忠诚,为他做诗献赋,以为这是作臣子的本分。于是,先后制作了《宫中行乐词十首》(今存八首)、《清平调三首》以及《泛白莲池序》等诗文。

由于李白的文学天才经常受到皇帝的赏赐,其他翰林学士都很羡慕。其中有个叫张的,是玄宗的女婿,原先总是由他去伴驾,李白一来,他的机会就少了,因此十分嫉恨。而李白其实根本不想同他争这个差事,只想“济苍生,安社稷”。可是,玄宗就是闭口不谈这方面的事。日子一久,李白终于明白皇帝对他不过以“排忧蓄之”,把他当作消遣取乐的艺人,因此大失所望。李白心里苦闷,便常常跑到长安街上喝酒,后来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大概有过借酒装疯、拒不奉诏伴驾的事。

相传有一次,唐玄宗在便殿召见李白,又叫他写篇什么歌功颂德的文章。李白恰好醉了,玄宗让太监用冷水将他浇醒。李白心里很不痛快,到得殿上,东倒西歪,勉强拜舞了一番,就要求皇帝允许他松松穿戴,他才好做文章。玄宗让他把靴子脱了。李白趁势向旁边的大太监高力士一伸腿,说道:“去靴!”高力士是玄宗最宠幸的太监,皇太子要称他“阿哥”,王公大臣要称他“阿爹”,公主驸马称他“阿爷”,权焰冲天,炙手可热。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空头衔的翰林学士会来这么一下,在猝不及防之中,当惯奴才的他膝盖竟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算是稍稍出了一口气,而高力士却怀恨在心了。

李白得罪了像高力士这样的权贵,日子自然越来越不好过。他们不断向玄宗进谗言,说李自如何狂妄自大,如何不修边幅,如何爱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往来,跑到街上坐酒馆,简直不成体统。特别是高力士向杨贵妃挑拨说李白作的《清平调》是在讽刺她与安禄山私通,于是杨贵妃也在玄宗面前诬蔑李白。而唐玄宗也认为李白确实狂放不羁,不是驯服的御用工具,于是便对他疏远了。李白很快察觉到了,但就是不肯谄媚权贵,不愿同流合污,仍然我行我素,一点也不改。然而,诽谤越来越厉害,弄不好可能有生命危险,加之看到国家朝政日益被李林甫之类的权奸所把持,建功立业根本无从谈起,李白便萌发了退志。他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中写道:“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中又说:“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终于在天宝三年春正式上书请求“还山”。玄宗顺水推舟,很快批准,给了一点钱,美其名曰“赐金还乡”,就把李白打发了。

大志难伸,理想没有实现,李白怀着悲凉、怨愤而又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长安,结束了不到两年的帝京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李白虽在政治上没有建树,但对现实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向往自由、反抗权贵的精神有了充分的表现,诗歌的思想性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李白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蜀道难》、《行路难》、《梁甫吟》等都堪称是一流的杰作。

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了平生第二次大漫游。这次漫游历时十二年,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及湖北等地。因为李白迁居东鲁(今山东济南),常常路过梁园(今河南开封),所以这一带是他漫游的中心。这时的李白虽然仍旧显得豪迈自信,但由于年龄增大,功业未就,生活漂泊,思想感情比第一次漫游时深沉多了,诗歌内容和风格也有了一些变化。

李白离京第二次漫游的头一站是洛阳,途中他遇到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杜甫。杜甫正打算去长安谋官,但出于对李白的倾心景仰,临时改变计划,与李白一起向东而行,李、杜两人很快成了好友。天宝三载秋天,李、杜在梁宋又与诗人高适相遇,三位名高一代的才士欢聚畅谈,登高纵酒,品文论诗,讥评时政,发泄胸中的愤懑,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深秋,高适离开梁宋南游,李白打算去齐州(今山东万城)求仙学道,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一向重视现实的杜甫因受李白影响也打算学道。后来,李白在齐州紫极宫请著名道士高如贵授了道箓,又在河北安陵请道士盖寰,正式成为道士。杜甫则访华盖不遇,于次年赶到东鲁与李白相见。李、杜二人再次相见,更加亲密无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后来,杜甫多次写诗怀念李白,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天宝四载深秋,李、杜两人不得不临歧握别,杜甫还是前往长安,李白则准备南游吴越。

李白在南下之前,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与东鲁诸公告别,这首诗是李白经过二三年游历之后,回顾当年应诏入京之事所作的写意式的总结。诗中借描写梦游天姥仙境,将光明与惊怖并呈,幻想与现实同列,曲折地反映了自己对现实的认识。诗的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胸中的郁愤,喊出了人生的最强音,千载而下,这铮铮铁骨的词句,这傲岸不屈的浩气,依然激励着每一个华夏后人。

在吴越漫游期间,李白凭吊了贺知章的故居。回忆贺知章当年对自己的知遇,再看而今年逾半百,仍然功业未成,抱负未遂,李白不禁潸然泪下。所幸的是李白这时已是诗名满天下,所到之处,连地方官员都争相出迎。不过他们这样做另有企图。这些人知道,如若能让李白在诗文中谈及自己,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可百世留名。然而,李白是不会轻易给他们留名的。只有那些真心实意的朋友,才能让李白情发于衷,为之做诗留念。以前,李白在山东失意时曾有个叫逢七郎的小吏,因仰慕李白的大名,提着琥珀色的鲁酒和汶水产的鲜鱼特意来看望,李白感动了,挥笔写下了“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的诗句,相赠与他。以后,李白还给一个为他送行的普通村民汪伦题诗留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贵贱不论,尊卑不分,只要感情纯真,李白就与之亲近,对之热爱。

李白虽然离京在外漫游,但他仍然心系国家,时刻不忘建功立业。“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密切注视着国事的发展变化。然而这时的朝政日趋腐败。奸相李林甫专横跋扈,气焰嚣张,他杖杀四海称贤的太守李邕、裴敦复,逼死刚直有才的左相李适之,随后又陷害名将王忠嗣,流放大臣韩朝宗等。天宝八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穷兵黩武,为了攻下一个毫无价值的石堡城以邀取边功,竟不惜让成千上万的士兵白白送命。而唐玄宗不理朝政,成天与杨贵妃寻欢作乐。权贵为投其所好成天走狗斗鸡,谄媚邀宠。李白闻之悲愤之极,在长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他发出了愤怒的呼号:“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直书满腔不平,奋不顾身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天宝十一载(752),李白从吴越回到山东,妻子许氏不幸病故,他续娶宗氏,迁家梁园。不久,李白接到友人何昌浩的来信,邀他前往幽州。想到自己已年过半百,功业未就,又听说幽州节度使安禄山手握重兵,有反叛之心,李白便不顾妻子的劝阻,毅然北上,欲一探虎穴。到幽州后,李白亲眼看见安禄山骄横跋扈,借扩军备战之名,招兵买马,图谋不轨。李白恨不得立即上报朝廷,可是他又得知,以前反映真相的人都被昏聩的玄宗治罪,有的甚至被送给安禄山处死。李白只好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忧虑返回梁园。这时他的思想变得十分消沉了,沉溺于饮酒,企图麻醉自己。

天宝十二载(753),李白怀着忧郁的心情再次南下吴越,来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宣城(今安徽宣城)一带游历,流连于六朝旧都,寄情于山水之间。期间他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的诗句,以表达内心的巨大苦闷。天宝十三载,李白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遇见青年诗人魏万。魏万非常崇拜李白,为了同他见面,特意从河南赶到河北,又从河北追至江苏,跋涉三千余里。于是两人结为忘年交。临别时李白拿出全部诗稿,请魏万代为编辑,并将儿子伯禽托付给他,似乎真准备从此就去“散发弄舟”了。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李白的漫游也随之结束。

安史之乱使李白再一次激发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报国热望。他愤怒地谴责安、史之流背叛国家、残害人民的罪行,对不义战争表示了最强烈的反对。当中原地区相继沦陷时,李白用愤怒的诗笔及时记录下“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的时代惨景,写下了一系列反映叛乱的历史诗篇。这时的李白衷心希望成为救国救民的一代英才,无奈年事已高,又没有适当的机会,只好“窜身南国避胡尘”,于天宝十五载避难郯中,不久转入庐山屏风叠。

天宝十五载(756),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瞞奉玄宗之命,以平叛为号召,自江陵引舟师沿长江东下。他前后三次派人请李白出山做幕僚,李白开始有些犹疑,但想到这是为国出力的好机会,最终还是应允了。李白来到永王军中,见到官兵同心协力,救国热情高昂,心里非常振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做诗十一首,题为《永王东巡歌》,表达了“一扫胡尘静”的心愿。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就在这年玄宗让位给了儿子肃宗,肃宗怕永王势力壮大对自己不利,便命其到四川觐见玄宗。永王未从,于是肃宗调集人马,以“图谋割据,反叛朝廷”的罪名消灭了永王。这样,李白不但无平乱之功,反而有从逆之罪,不久被捕,论罪当诛。

李白身陷囹圄,百感交集:“南冠君子,呼天而啼。”“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后来,由于夫人宗氏的奔走呼救,宣慰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推复清雪,李白才得免一死,于乾元元年(758)流配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李白遭到了平生最沉重的打击。

所幸的是,乾元二年(759)关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获得了自由。他兴奋已极,唱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快歌声。

李白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亲人团聚。不久,长安、洛阳又相继收复,玄宗、肃宗回到京城,国家似乎中兴在望。李白雄心复起,再次离家出游,到当时南方的政治中心——金陵一带,谋求功业。消息忽然传来:叛军头子史思明猖獗进犯东南,太尉李光弼率军百万出镇临淮(今安徽泗县)。年过六旬的李白听说之后,情绪激奋,立即上书请缨杀敌。可是,“天夺壮士志”,年迈体衰的李白在投军的途中犯了重病,不得不半道而返,到当涂(今安徽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

从安史之乱至此大约七年的时间里,李白的思想感情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得更紧密了。他保持着豪放执著的个性,浪漫主义诗篇的光彩依旧辉煌夺目,作品体裁更加多样,诗歌艺术也更加老到圆熟。

宝应元年(762)李白病势加重,他把身边的著作交付李阳冰,并为自己作《临路歌》一诗: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歌词大意是:“我像大鹏啊,要飞向九霄,振翼八方。可恨气力不济啊,半途摧折。天地多么狭小啊,我一展翅便左挂右碍。但我激起的余风啊,也要激荡千秋万世。可是,孔子已死,又有谁能像他对待麒麟那样,为我痛哭流涕呢?”

这年十一月,六十二岁的李白与世长辞了。

李白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的一生,是从不失志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以满腔的热情、永葆的天真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快意。他向往进身于国家政治的舞台以便更加充分施展抱负,但他又绝不甘于掉入消磨人格的泥淖。他要以始终高昂亢奋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这便使李白成了我们伟大民族傲岸不屈精神的代表。

李白的一生是浪游天下的一生。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使他广泛接触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他鲜明的个性正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青年的任侠,壮年的求士,晚年的寻仙学道、寄情山水,以及平生的豪饮、写诗、交游、谋求建功立业,都无一不是盛唐社会时尚和文化精神的特征所在。而且这些特征在李白身上又都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突出,每每可至于极度的狂热。这样一来,他自然也就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最具魅力的人物,成为盛唐人豪放浪漫精神的代表。

李白的一生还是充满传奇的一生,像太白金星的投胎,铁杵成针的笃学,天上谪仙的名号,醉答蛮书的奇思,巧写诗文、暗骂贵妃的机智,力士脱靴、宰相磨墨的扬眉吐气,以及赐金归乡、搭救郭子仪的义举,采石捉月、骑长鲸而去的登仙羽化……凡此种种斑斓奇瑰之事,令人应接不暇。由此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在李白身上寄托了多少善良的愿望、多少美好的理想!李白已经不单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儿子。他和他那雄奇瑰丽的诗篇就像那晶莹明亮、光辉夺目的皓月,永远映照着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