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才子

蜀中才子

苏轼兄弟俩在父亲的庭训之下,自幼刻苦攻读,博览文史典籍,吟诗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学问根底。来到汴京之后的第二年,恰逢欧阳修主持礼部贡举,于是,擅长古文的苏氏两兄弟得以幸运地脱颖而出,一同中了进士。主考官欧阳修尤其赞赏苏轼的答卷《刑赏忠厚论》,觉得这位考生的文章功力不凡,才情焕发,对时政的见解精辟深刻,将来无疑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苏轼兄弟进士及第之后,因为母亲病逝,父子三人回乡奔丧。三年后守丧期满,苏氏父子再次入京,转过年来,苏轼和弟弟苏辙都通过了铨选官员的制科考试,苏洵也得到荐举免试起用,参与编纂礼书。苏轼出任凤翔府判官,苏辙辞去了授给他的商州推官之职,留在京师照料父亲。苏轼进入仕途的最初几年是比较顺利的。由于在科举考试中兄弟联名高中,又得到欧阳修等名流的揄扬,使得“三苏”名动京师,连皇帝都知晓了苏轼的文名。按照常规,地方官一般要经过十几年任期,才有希望升任京官,而苏轼在凤翔三年任满之后,就被召回朝中升任官职,这应该说是破格的升迁了。此时的苏轼年少气盛,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一心想施展才干,做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