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隐离朝
2025年09月26日
中隐离朝
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洵在汴京病故,苏轼兄弟扶柩归葬,在家为父亲守丧。直到熙宁二年(1069)守丧期满,他们才又回到朝中。此时,神宗与王安石正忙于推行新法,旧的规章被纷纷裁除,朝政中涌动着求新求变的浪潮。苏轼向来关心国事,看到王朝统治的疲软不振,也极力主张改进。早在科举策论里他就曾阐述过时政弊端,后来踏入仕途,更是撰写了一系列奏章,呼吁改变现状。说起来他与王安石应该是志同道合了。然而,他们对如何改革的看法不同,王安石主张雷厉风行,急于求成,苏轼却认为改革必须慎重行事,不宜操之过急,以免引发混乱。这样,在皇帝与宰相都厉行变法的大形势下,苏轼的反对意见就成了一种不谐和音。最令人担忧的是,在革新空气过热的局面下,像苏轼这样本来不乏正确成分、如果认真吸取也会为变法带来助益的稳健派的意见,却很容易不加分析地被归于守旧势力一方,成为朝廷所打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感到难于在朝中立足,就请求外任,于熙宁四年出任杭州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