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
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号已斋(一作一斋),元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大约生活于十三世纪二十年代至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关汉卿可能早年有过短暂的官场生涯,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说他曾任过“太医院尹”,元人熊自得修纂的《析津志·名宦传》中也载有他的小传,都是证明。但也有人考证,元无太医院尹这个官职,而《析津志》中记载的是关一斋,而非关已斋,因而恐怕不是一个人。这里姑且存疑。但不管怎么说,关汉卿一生社会地位很低,则是确定无疑的。
关汉卿多才多艺,在社会上名气很大。《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可见他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学者,只是由于当时科举已废,知识分子不为当局所重,才使他空有一身学问,却找不到施展的机会,只能终生沉沦于社会底层。然而这却给他的创作活动提供了条件,使他有机会接触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关汉卿的创作活动,大约在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初,前后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关汉卿的一生大都是在大都度过的,也许有过短期的游历生活,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题为《杭州景》,这说明他曾到过江南杭州一带;我们还知道他去过扬州。杭州和扬州都是江南最繁华最著名的都市,杂剧创作和演出活动都很活跃。关汉卿的大半生都活动在勾栏瓦舍当中。在元代,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作为游乐场所的“勾栏”、“瓦舍”也十分兴旺。特别是元大都,这种娱乐场所可谓鳞次栉比,演出活动非常繁忙。我们从杜善夫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的散套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看,可以想象杂剧演出的盛况:“不似那答儿闹嚷嚷人多”,“层层叠叠团坐”,可见是观赏者众多,很受市民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这就极大地刺激了杂剧的创作。而关汉卿作为杂剧的一名创作者,则长期与一般群众和优伶妓女混在一起,弹琴跳舞,唱曲吟诗。在大都,他和许多杂剧作家以及一些著名的杂剧演员都有十分密切的交往,如作家杨显之、费君祥、王和卿,艺人朱帘秀等,从而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编剧和演出的中心,对有元一代的戏剧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至少创作了六十六部杂剧,还有许多散曲。他现存的剧本有《关大王单刀会》、《闺怨佳人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感天动地窦娥冤》、《杜蕊娘智赏金线池》、《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等十七部;另有《唐明皇启瘗哭香囊》、《风流孔目春衫记》、《孟良盗骨》三部佚文;其余可考的四十六部作品,则只有目而无文留存了。关汉卿戏剧的题材异常广泛,有历史剧,有公案剧,有家庭剧,有恋爱剧,有社会剧,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生活储备。关汉卿的作品风格多样,不拘一格,有的雄壮,有的婉媚,有的庄重,有的俚俗,有的明艳,有的沉郁,一切根据作品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是当行的本色作家。关汉卿的散曲写得也很好,现存小令五十七首,套数十三套,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看,在元散曲作家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关汉卿还是一位戏剧实践家,他常常“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这在封建时代是很难得的。正因为关汉卿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以致在当时的戏剧界就名声很大,是公认的“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人们甚至把“汉卿”的名字作为赠与优秀剧作家的光荣称号,如杭州剧作家沈和甫被人称为“蛮子汉卿”,青年剧作家高文秀被人称为“小汉卿”。而《录鬼簿》就将他列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的第一位,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那样:“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