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青少年时代

曹雪芹的青少年时代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名瞮,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此外,又号芹圃、芹溪。他的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旗籍。他的高祖曹振彦以“包衣”(也就是家奴)的身份跟随多尔衮入关进京,可能在作战中有功于主子,从而使他由“包衣下贱”一跃而上升为“从龙勋旧”。曹雪芹的太祖父曹玺,其夫人孙氏当过康熙的奶母。从曹玺开始,到曹雪芹的父辈一代,曹家父子兄弟相袭,共做了六十多年的江南织造,这是专门负责为皇室收管江南织造业税务、同时也负有为皇帝监视地方大员任务的官职。曹家最兴盛的时期是曹寅一代。曹寅同康熙的关系非常密切,幼年时曾做过康熙的伴读,康熙皇帝五次南巡,曹寅和他的内兄李煦两家,共同在苏州、南京接驾四次,“把银子花的淌海水似的”,这就使得曹、李两家透支了数额十分惊人的公款,怎么也无法还清,只是康熙心知其情,并不追究而已,所以终康熙一朝,曹、李两家都是富贵显荣,非常得势。但康熙一死,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雍正上台后,对他的政治对手,以及康熙重用和信宠的朝臣、家奴,一律实行残酷清洗、无情打击的政策。于是先是李煦被罢官,接着曹家也被严令补赔以往的亏空。这时曹寅已卒,曹寅的独子曹閧也因病故去,而由奉康熙之命过继的侄儿曹瞓接任江宁织造,曹瞓也就是曹雪芹的生身父亲。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已然走上衰败之路的大户人家里。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这时的曹家状况,正像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所描绘的那样:“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他的祖父曹寅最先预感到了“家业凋零”、“金银散尽”、“各奔前程”的悲凉下场,一种坐在火山口上、时刻面临灭顶之灾的不祥之兆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以致常常把“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挂在嘴上,并在临终时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鸣”。但这并不影响曹雪芹少年时过着锦衣纨绔、饫甘厌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直维持到他十三岁那年。这一年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曹家被奉旨查抄,查抄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驿站骚扰案,但很可能还有更深刻的政治斗争因素,因为不久以前,早就罢官了的李煦被发现曾于康熙五十二年花八百两银子买了五个苏州女孩送给了皇子胤,而胤则是雍正的死对头,这就成了“奸党”了,尽管此时李煦已过古稀之年,还是被残酷地流放到了黑龙江;而李家与曹家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就是没有别的原因,仅李煦一案,曹家也不能不跟着倒霉,这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抄家以后,曹瞓被枷号看押,而其“京城家产人口及江宁家产人口,俱奉旨赏给隋赫德。后因隋赫德见曹寅之妻孀妇无力,不能度日”,又从赏给他的家产人口中,在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拨出住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这是曹雪芹从出生以来所经历的第一次家庭劫难。

经过这样一场祸变之后,曹家的状况急转直下,但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雍正看来,曹瞓毕竟不是政治斗争格局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尚不需要对他狠下死手,所以抄家过后,事态也就缓和下来了;另一方面,则同曹寅的个人因素有关,曹寅在日,人缘最好,曹家出事,想为之说话的人还是不少的,在事态发生的风口上,这些人暂时不便讲话,一旦趋缓,就会站出来帮忙说点好话,因此,曹家又得以苟延残喘五六年。然而,“流水落花春去也”,在巨大的政治斗争漩涡的裹胁下,曹家这条已经百孔千疮了的破船,终于无法避免地彻底沉没了。这次风浪的具体原因现在已经很难弄清,但估计不外乎是为某些政治、经济案件所株连。经过这次打击,曹家从根本上被抛出了贵族圈子,财产尽没,家仆被卖,成年人都被收监,后来虽然被释,却已无家可归,只能“飞鸟各投林”,各谋各的生路了。这就使曹雪芹从一个娇生惯养、鲜衣美食、在众多男女仆人照料下生活的贵家公子,一下子沦落到一贫如洗、与市井平民为伍的境地。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对世态的炎凉、人间的冷暖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这种巨大的落差,也使他尝尽了世间的苦头,受到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磨砺的人,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

曹雪芹从小就“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而曹家除了给他提供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生活条件外,还给他提供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学习条件。史料证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就是一个很有文名的人士。而他的爷爷曹寅更是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学养极高,尤其是诗词写得相当好,以致有人甚至认为,其文学成就应不在纳兰性德之下,只是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不够罢了。曹寅还是一个大编辑家和出版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编刻的。他还对宋诗很感兴趣,收集了很多宋朝诗人的集子,如果天假以年,恐怕他还会编刻《全宋诗》。曹家的几代主人既然那么爱好文学,加上又是巨富,因而藏书异常丰厚,不但经史子集样样俱全,其他杂书也应有尽有。曹雪芹少年时候父亲忙于公务,很少有空对他施以管教,祖母又对他特别溺爱,这就使他能够由着自己的性子“杂学旁收”,随意翻拣家里的藏书,从而造就了良好的文学功底和文学素质,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