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影响地杂波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杂波谱的主要因素如下[157-162]:
(1)波束驻留时间的影响
有限观察时间内回波脉冲的个数有限,将会造成回波谱的谱线展宽,每根谱线都成为一个谱瓣,其宽度约为观察时间的倒数。用δS表示由于观察时间有限引起的回波谱谱瓣展宽的偏差均方根值,则
δS∝fr/n
式中,n是回波脉冲个数,fr表示脉冲重复频率。因此,观察时间引起的地杂波功率谱谱瓣的展宽与观察时间成反比。
(2)地杂波源本身运动的影响
地杂波源本身运动也会影响杂波谱的形状。引起杂波源运动的主要原因是风,如风吹动植物枝叶的运动会使杂波产生多普勒频率分布,从而展宽杂波谱,由于杂波源运动的随机性,谱线展宽的形状可认为是高斯的。若以δv表示杂波源运动的径向速度的均方根值,λ是雷达波长,则由于地杂波源运动引起的杂波谱展宽的均方根为δw为
δw=2δv/λ
由此可以看出,地杂波谱展宽的程度决定于地杂波源本身运动的速度和雷达波长,速度越大或者波长越短,则谱线展宽越多。
(3)雷达本身运动的影响
由于雷达安装在运动平台上,则会产生两种影响:一是由于雷达与被照射的地杂波源之间有相对径向速度,会使地杂波回波产生多普勒频移;二是地杂波单元有一定宽度,使得地杂波谱的谱线展宽。谱线展宽的均方根值δm为
δm∝Vgcosα×Δθ
式中,Vg是雷达运动速度,α是天线主波束指向方位角,Δθ是散射单元的尺寸。
由此可以看出,雷达载体本身运动所引起的杂波谱的展宽与载体的运动速度、地杂波单元的尺寸成正比,载体的运动速度越高或者地杂波单元尺寸越大,则谱线展宽越多。
综合上述几种因素,地杂波单元回波谱的形状近似为高斯形,方差为每个单独分量方差之和
通过机载气象多普勒雷达可获得地杂波的3种基本信息是:强度、多普勒径向速度以及速度谱的宽度σv。
多普勒径向速度Vr的实际含义是:在抽样体积内,所有粒子的径向速度的平均值。日常使用的多普勒速度值就是这个平均值。在抽样体积中,由于存在风切变、湍流和其他(如地杂波等)原因,粒子的运动和位置是无规则的、随机的,对之进行统计平均,其理论表达式为
式中,φ(v)为功率密度,即在单位速度间隔内的功率。显然,式中的分母即为这个抽样体积内总的回波功率。由此可以看出,Vr实际上是以功率密度为权重,对抽样体积内所有粒子的径向速度v的加权平均值。
考虑到抽样体积内粒子的多普勒速度的不同,它们偏离平均值Vr的均方差的理论表达式为
式(5.4)说明以功率密度为权重,对抽样体积内的(v-Vr)2的加权平均值,实际上反映的是各个粒子偏离平均值Vr的平均程度。(取正值)即为谱宽。v偏离Vr越大,谱宽值越大;反之,谱宽值越小。
由于风切变对谱宽的较大影响,可用谱宽识别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不容易识别的风切变区。例如,对风速性切变,由于切变区的两侧风向相同,使得切变线不易识别。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抽样体积中,切变使得各粒子的径向速度差异变大,从而导致在切变区域存在谱宽的大值区,其形状、位置与切变线大致相同。特别在风向性切变的区域中,有时多普勒速度方向相同,切变线不易识别。基于上述理由,切变线附近谱宽值较大,有利于识别。例如,多普勒雷达探测位于雷达西面的西北、西南风的切变区,多普勒速度为负值,但这时的切变区附近,由于风切变存在,使得谱宽增加,同样存在与切变区位置相同的谱宽大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