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研究和实用型科技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八、医学科学研究和实用型科技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一,应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科技及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科学的科研过程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了解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也应知道科研管理的相关内容。科研管理需要建立自身的管理知识体系,包括政策、专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本身也涉及各方面多学科的知识领域。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支持科研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眼界。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目前,因政策导向等因素,如各机构间学术实力的比较、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等都将申请及授权专利的数量作为评比指标,致使我国的专利数量较高,但没有质量优势,专利转化率不高,不但造成专利申请与维护等环节的浪费,甚至将成为学术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科研经费的管理愈加显得重要,尤其是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工作,因为科研项目后期管理薄弱,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比值低会严重制约科研项目发展的进程。抓好基金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经费,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基金效率;可以在基金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中培养一支相对固定的专门从事中后期管理的行政和专家队伍,跟踪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满足人才各方面的需要,是保障人才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较落后,收入水平较低,为了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医学院校可以对获得地区基金项目的科研人员奖励,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奖励,还要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向获得基金资助的科研人员倾斜。这种激励政策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稳定高层人才队伍。

赵离钟认为,地区科学基金对科技人才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稳定这些地区的基础研究队伍,基金委应该加大地区基金资助倾斜力度,适度调整资助强度,调动这些地区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减少人才的流失现象。通过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目标,每年定期进行考核,推动人才的合理使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通过营造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运作机制,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既能真正把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新的人才用起来,也可防止培养起来的高层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从制度上保证高层次人才的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促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