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案例分析
骨科是VTE发生的高危科室,患者因外伤、疾病、卧床等因素导致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导致DVT的发生。VTE已成为严重并发症和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VTE的发生率,在《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提出注重预防静脉血栓知识宣教,指导早期康复锻炼,是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措施。针对早期锻炼,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背伸、屈跖、内翻、外翻、内旋和外旋,促进肌肉活动,加速静脉回流。
多方文献指出,踝泵运动是预防DVT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锻炼方法,但在临床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踝泵运动的标准角度和时长无研究报道;
(2)主要使用口头宣教,无法监测患者是否按要求完成,无法追溯;
(3)患者对踝泵运动概念比较模糊,存在沟通交流不畅。
针对以上问题,希望借助仪器设备辅助患者理解踝泵运动的正确方法,同时护士能达到统一标准,并且对数据可溯源,检查患者是否按标准执行,从而有效提高踝泵运动的执行力。2016年笔者申请专利“一种踝泵运动训练仪”(ZL201620504632.6)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成功申请了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项目(17PJ408)——《踝泵运动在骨科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研究过程中,为了寻找有利证据规范踝泵运动模式,利用彩超分析踝泵运动不同时长、不同角度对下肢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情况,撰写了论文《踝泵运动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根据寻找的最佳模式,拍摄了标准化踝泵运动视频,指导临床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撰写论文《标准化视频在骨科大手术病人踝泵运动宣教中的应用》。同时将专利“踝泵运动训练仪”进行样机试验,应用于临床,撰写了论文《踝泵运动训练仪在髋部骨折患者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完成了专利的成果转让。本案例历经5年,通过对基础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到专利的有效转化,从专利、课题到论文都很好地诠释了赵离钟老师提到的课题研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过程,也为成果转让提供了法律保障。
专利制度作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和管理智力创造成果的法律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发明创造、繁荣科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我国科技的总体形势是发明专利少、专利含金量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这表明我国科技的总体形势是创新能力薄弱。
科技成果是专利申请的最主要来源。但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医疗机构专利的申报、管理、利用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专利逐渐向医疗、药品、卫生行业渗透,对医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医务人员的发明成果也得到了法律保护。但研究显示,医疗机构的专利存在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医院科技人员对科研成果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少数研究人员的科研意识停留在“为科研而科研”的信条上,研究工作还局限在满足个人兴趣,重视发表几篇理论文章和出几项学术成果,以达到升职晋级等个人目的,对“有用”的研究成果能否获得专利权和“用得上”却关心不足。此外,科技人员对专利法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认识不够,对如何获得和实施专利了解不清。二是医疗机构对专利的申请、管理和利用全过程的制度建设尚欠规范。目前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在专利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列出了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系与成果转化链框架图”,足以体现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此外,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制定了专利工作管理条例,又配备了专门机构和专职专利管理人员,成果产业化体系和激励机制也较完善,推动了科技创新。相比之下,基层医院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专利发展环节总体较薄弱,其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基层医院并非没有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它们同样具有应用技术成果并使之纳入专利保护的潜力。如何把这部分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基层医院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意识,促进专利发展,将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转化成现实的效益,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对专利的申请、管理和利用全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从医院的内部条件上讲,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大型综合性医院与企业建立的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政府的许多政策也是向大型综合性医院倾斜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大多拥有具备孵化功能的研发中心,可以说基层医疗机构的研发团队、研发实力不能与大型综合性医院相比。从外部的卫生服务需求上讲,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综合性医院有较大差异。基层医疗机构的就医人群大多为中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或就近求医者,他们的医疗需求较为普遍,疗程可能较长,费用也会因为时间关系而变高。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以上特点,应探索一个具有精简、高效、实用特点的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专利保护模式。基层医疗机构的专利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专利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在医疗机构的科研人员心里树立“尊重知识、维护权利”的观念。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是他们辛苦工作和研究的结晶,运用到医疗业务中方便、经济而实用,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基层医疗机构应积极鼓励医务人员申请专利,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接受专利知识教育,了解什么样的科研成果可以申请专利,怎样使科研成果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基层医疗工作者重视专利的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项目的“申请、管理、实施、推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奖励资助办法。而今,医疗机构发展专利不能仅着眼于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实施专利,把科技成果、专利项目推向社会,使受到专利保护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给医疗机构带来现实效益,这要求专利实施者有技术市场的观念。因而,医疗机构需要专门的业务科室负责专利工作,负责人应受到专业培训,熟知专利工作的整个流程,积极做好以下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专利普及、宣教、培训工作;为医务人员的科技发明项目尽快申报专利;争取与企业联系、合作,使发明成果投入生产,在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筹集专利转化和实施的资金;制定明确的激励措施,根据不同指标对专利人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医疗卫生行业日趋市场化,竞争越发激烈,只有切实做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工作,加强医疗机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院”的战略目标。从医疗机构科研发展的总体形势上看,相对于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如何将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技术成果纳入专利保护的潜力挖掘出来,激发基层医疗机构的发明创造活力,并使专利管理规范化,使受到专利制度保护的应用技术成果产业一体化,为医疗机构和社会带来现实的效益。
医院是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综合基地,医院人才中护理队伍占比很大,对临床用具的使用也最有话语权。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多有小发明和小创新涌现,对临床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虹彦对国内外1999—2018年临床护理用具进行分析发现,10年间国内申请专利84898件,与临床护理用具相关的专利类别有21个技术分支,申请量最多的是测量脉搏或心率、血压、血流的仪器或装置。申请数量排前3位的国家为中国(84898件)、美国(78673件)、日本(39409件),其中个人申请专利量占46.86%,企业占35.61%,机关团体占10.36%。国内外临床护理用具专利研发整体处于发展趋势,但我国仍存在研发短板和发展问题,未来应在结合研发热点和围绕核心技术专利的基础上,进行全球专利布局。同时,要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和专利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多学科合作,强化价值取向引导,提升护理用具专利的研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