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业务难点
目前医院使用的气管插管导管由气管导管、呼吸机接口、导管气囊和气囊充气管组成。临床上,医生通过在麻醉喉镜的辅助、引导下,精准地把气管插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患者的主支气管,再将气囊充气,同时将备好的呼吸机与导管接口相连接,为患者实施机械通气,辅助患者呼吸,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呼吸功能保障。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导管的管理临床上通常由责任护士来完成。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及气囊上方声门下吸引管的管理,贯穿于整个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是降低VAP发病率的重要管控环节,管控不到位将直接导致VAP发生,致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其预后,甚至直接导致其死亡,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
1.导管气囊压力的监测
指南推荐气囊压力应严格控制在25~30 cm H 2O之间,压力过高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坏死,甚至造成气管食管瘘;压力过低会使气囊充气不足,与气管壁之间存在缝隙,贴合不紧密,直接导致机械通气时潮气量不达标,呼吸治疗无法正常进行。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传统的管理方法,即每4~6 h使用气管插管气囊压力监测表监测气囊压力,以保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内。
2.气囊上方滞留物的吸引与冲洗
国内外大量文献证实,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气管插管导管气囊上方常存在大量的滞留物,包含口鼻腔分泌物、胃内容物反流物。有文献报道,经X线检查,约56%气管插管导管患者气囊上方存在滞留物,大多在3~15 m L。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每4~6 h间歇式的抽吸及生理盐水冲洗,减少气囊上方分泌物的滞留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对患者而言相当重要,不仅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对护理人员而言就显得相对烦琐,占据了护士大量时间,使护士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在大量基层医院中,临床护理工作常受到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限制,导致护士工作量巨大,护士通常只能完成患者的基础治疗与护理措施,对气管插管患者的气囊和滞留物管理不到位。基于目前的临床现状,增加人力资源意味着增加人力成本支出,对大部分医院和科室来说是不愿接受的,故寻求智能化解决方案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