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气管插管术后行有创机械通气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有创人工气道给予患者辅助呼吸,以改善其缺氧症状,缓解呼吸肌疲劳,为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恢复创造条件。然而长时间机械通气会导致肌肉萎缩、呼吸机依赖,甚至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影响预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肺炎,是ICU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VAP导致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延长,医疗费用及死亡风险增加。调查显示,ICU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病率为4.7%~55.8%,病死率为
19.4%~51.6%。
VAP的发病机制之一是含有大量定植菌的口腔分泌物通过人工气道气囊与气管壁之间的缝隙进入下呼吸道,在肺部繁殖并引起侵袭性损害。使用气管插管时气囊和声门下形成死腔,积聚一定的分泌物,可因呼吸、气囊压力不足移行至下呼吸道导致VAP的发生。国内外大量VAP预防指南中将有创通气时间超过48 h或72 h患者,声门下吸引作为防范VAP的重要措施之一。
声门下吸引可有效引流气囊上的分泌物,减少“黏液湖”的形成和口咽部、胃肠道致病菌逆行吸入的机会,是降低VAP发生率的重要举措。带有声门下导管的患者使用0.02%洗必泰5 m L冲洗并吸引能有效降低带管患者VAP的发生率。
国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专家共识中指出,多项VAP预防指南均推荐气囊压力范围应在25~30 cm H 2O。气囊会随时间推移而有微漏气的现象发生,专家共识采用自动充气泵维持气囊压,无该装置则每隔6~8 h手动测量气囊压。
综上所述,预防VAP的关键措施是做好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和气囊上方声门下吸引管的管理,防止气囊上方滞留物下流和微误吸是降低VAP发生率最为关键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