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鉴的进一步校勘
《学津》本出版后十余年,黄荛圃购得一校宋本。黄廷鉴借得该校宋本的陈揆转录本就《学津》本作进一步的覆校。以下,校宋本亦缺,则另求别本覆校。所校全部内容,张步瀛转录在他的校本上(参看第三节第一目)。张氏所转录,以前与刘、陆二种校宋本颇有异文,已见前述;这里谈他所录黄校的以下部分。
据张氏所转录,以下部分黄廷鉴以“沉本”和“旧校”作参校。第五节第二目所举的“《吴录·地理志》曰”,《学津》本袭《秘册》本之误作“又云”,这一次黄氏覆校改复了原样,张氏有如下的转录:“黄校:‘又云’二字,沉本作‘《吴录·地理志》曰’,另起行。”所谓“沈本”,应即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所称的“华亭沈氏竹东书舍刻本”。另外,首页张步瀛又有眉批:“以后黄临旧校,未知何本”,黄氏也在校记中提到“旧校”怎样怎样,是黄氏除沉本外,尚有旧校作参校。可惜这一旧校,未知出自何人。除此之外,黄氏亦用他书自校。无论旧校或自校,往往与两宋本符合,惟所校极少。当时目为“精校”,秘而不宣。
黄校见于的不满五十条(张步瀛校本缺七、八两卷),什九正确。例如《炙法》篇“炙豚法”改正“串一升”为“蜜一升”,《饼法》篇“切面粥”下改正“熟干”为“熟蒸”,《作菹藏生菜法》篇“作汤菹法”的空格补上“煠”字,“竹”项引《博物志》改正“竹及”为“竹皮”等,都是《津逮》本、《学津》本原误而予以校正的。这一部分湖湘本亦不误。
另一部分是包括湖湘本在内也是错脱而予以补正的,如《炙法》篇“牛胘炙”改正“肥”为“脆”,改正“明”为“肕”(《津逮》本误“朋”,《学津》本改作“明”,亦误);《饼法》篇“豚皮饼法”的“臛浇、麻、酪任意”补上脱文“麻”字;《醴酪》篇“煮醴法”的“令汁味淳浓”补上脱文“令汁”等。这些补正,或出“旧校”,则旧校当另见善本。特别是“椵”、“刘”、“葍”、“苹”、“荠”、“菟葵”等项引《尔雅》补上“也”字,更非有善本不行。因为今本《尔雅》解释某物为某物时均无“也”字,而《要术》所引,有的有,有的没有,因此究竟哪个应补,哪个不应补,毫无标准,可是黄廷鉴所补,正是《津逮》等本所全无,而是金抄、明抄所全有,如果没有见到较好的本子是办不到的。但这个“旧校”所见的是什么本子,现在无从知道。可是这个旧校又没有据其所用本子校正其他的许多错脱,可以推知那个本子也不是完善之本,只是偶有个别地方胜于明代刻本而已,怀疑那是元刻本一类的本子。
“苹〔六六〕”引《诗义疏》“藾萧,……茎似蓍”,湖湘等本作“箸”,黄校改作“蓍”,同金抄、明抄,当系据《太平御览》九八所引自校;“竹〔五一〕”引《风土记》改“家坛”为“冢坛”,亦应系据《太平御览》六二所引自校,因为任何一本都是“家”,而作“冢”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