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均和张步瀛的累续加校
在《秘册》——《津逮》本已经黄廷鉴二度校补的基础上,道光年间有张定均的第三次累校和张步瀛的第四次累校。各人累次所校,都汇总在张步瀛校本上,除《学津》本外,均未出版。张步瀛在书末题记中说明这个经过:
“此胡震亨本(按指《津逮》本)也。道光戊申(1848年),余授徒于常熟之南乡。家之平丈,亦得此本,先以《御览》等书校之。后又得张氏照旷阁本(按即《学津》本),其同里拙经逸叟黄廷鉴手临吴门士礼居(按系黄荛圃藏书室名)所藏校宋本于其上。余并借得两本,并聚珍版《农桑辑要》校之。先嘱汪生临校宋本于行间,字多则标于上方。次乃自将《辑要》所引及张本之异同,分别标之,以便稽核。亦间以他书覆勘,如《尔雅》、郭注、《礼记》、《周官》、郑注、《玉篇》、《集韵》之类。第十卷则取之平丈手校,以朱临于行间别异之,不敢掠美也。校宋本祇有六卷,《辑要》所引亦祇在六卷以前,其七、八、九、十四卷,无从校正,虽有张本小异处,要其谬讹不可读者尚多,仍从盖阙之例。第十卷幸得之平丈手校,粗可考正。……”
所称“平丈”,即张定均。张定均姓名,亦仅从书中提到的“家定均”得知。张步瀛又名廉舟(亦作莲洲),余亦未详。
张定均在第十卷中确实据《太平御览》、《初学记》、《南方草木状》等校得不少,在黄廷鉴二度未校的错脱中,他补校了一部分。例如“果蓏〔七〕”引《吕氏春秋》校正“升过”为“升遐”,与金抄合(吾点亦校出,渐西本据以改正);“柚〔一六〕”引《风土记》补上“色黄而味酢”的空白“黄”字,与两宋本合(吾点、黄麓森均未校出,渐西本因亦未补);“椑〔二十〕”的“宜都出大椑”上两宋本以下均脱书名,补上“《荆州土地记》曰”(吾点亦校出,渐西本不从);“槟榔〔三三〕”引“《林邑图记》”校正为《林邑国记》,与两宋本合(黄廷鉴后一次亦校出),等等,都是校得正确的。但他的校法几乎将《太平御览》等所引异文全部校出,因之与《要术》所引大有出入。这只能作为参考,如果据以订正《要术》,还需要大加斟裁。
张定均只校了《笔墨》篇,系用宋初苏易简《文房四谱》的旧抄本作参校。校法也是将异文全部校出。该旧抄本与现在一般印本(如《丛书集成》排印《学海类编》本)有不同。这些差别,在我们作校勘时有参考价值。
张步瀛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再作第四次的累校。他先校录了黄廷鉴校宋本和《学津》本的内容,再转录黄廷鉴第二次及张定均所校,然后本人以《农桑辑要》、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等覆校。他的功绩是保存了一部校宋本和当时所传称的黄廷鉴“精校”本等(今缺第七、第八两卷)。分别以朱书、墨字和眉书、行间夹写等不同写法分清资料的来源,其为黄氏所自校,标明“黄校”,不与校宋本混淆。书写极工,校勘亦颇审慎。但所校不多。
张步瀛所校,多半正确。《种李》篇引《家政法》“二月徙梅李”,“徙”除金抄外无不讹作“从”,吾、黄两系统各校本亦未校出,因之渐西、《学津》、黄麓森各本均袭误未改,只张步瀛校正了。《种麻》篇关于沤麻“大烂则不任,暖泉不冰冻”,湖湘及《津逮》本“暖”讹作“挽”,《辑要》则衍作:“……不任挽,暖泉……”,《学津》本从之(湖湘影写本上有《辑要》二校的蓝字批着:“《辑要》是”,疑出丁国钧,因渐西及黄麓森本均未采此错校),张氏批:“瀛谓《辑要》、张本非也,校宋本无挽字,盖挽即暖之讹尔。”亦属正确。但也有错的,如怀疑“说非辞”是黄廷鉴抄错等。以下,只曾用陆机书校过。总之,张氏所校不多,颇见审慎,错误亦不免。
吾、黄二系统各种校本,始自乾嘉,终于近年,经过多人的不断努力,纠正明刻的很多乖谬。但大都未刊布于世,并多有被校书人所埋没,本文略予布露,以彰存前人研究成果。此后刊刻各本,均不出此二系统,只在《学津》、渐西甚至《津逮》诸本范围内颠来倒去,质量相似,甚至更劣,几乎谈不上校勘,本文概从省略。《万有文库》本只是明抄的排印本,间有校改,但很少,还添上一些排印上的错字,这里也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