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里导演的表演观与创作实践研究》简介
《郑君里导演的表演观与创作实践研究》这本书是由唐俊创作的,《郑君里导演的表演观与创作实践研究》共有24章节
1
内容提要
郑君里(1911—1969)是集演员、导演和理论家于一身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丰富的理论思想和创作经验。他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集中在表演艺术和导演艺术两个领域。本书...
2
绪 论
...
3
第一节 研究问题源起
《现代汉语词典》对“导”的解释是“引导、疏导、传导和开导。”[1]“导演”则是“排演戏剧或拍摄电影时,组织和指导演出工作”[2]。早在18世纪的欧洲,戏剧的场面...
4
第二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郑君里(1911—1969),曾用名郑重、郑千里,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上海。他是中国电影史上集演员、导演及理论家为一身的电影人,有着丰富的理论背景和创作经...
5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郑君里及其作品的成果较多,重点论述郑君里作为导演创作的作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乌鸦与麻雀》(1949)、《林则徐》(195...
6
第四节 研究方法
本书将从史学维度来研究郑君里的艺术创作生涯,以法国电影学家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对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
7
第一章 郑君里表演观的基础:对斯氏体系的吸收与反思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主要运用了文明戏的表演方式,与当时的戏曲演员比较而言,文明戏演员在电影表演上更显得生动。他们通过强烈的外部动作,能基本完成表演艺术的要求,但做作...
8
第一节 斯氏体系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斯氏体系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其原因在于它改变了当时中国舞台化的电影表演形式。文明戏演员是中国早期电影表演的主力军,他们具备基本的表演素质。但随着人们对电影的...
9
第二节 郑君里对斯氏体系的译介与思考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戏剧家就开始介绍斯氏体系,但仅限于简单的文字描述,并没有实质性的传播。所以,当时的话剧界并没有学习斯氏体系的条件。直到1935年中国电...
10
第三节 郑君里对斯氏体系本土化的探讨
抗战时期,是中国话剧界学习斯氏体系的高涨时期,演员们能够自觉运用它进行实践创作,中国话剧表演进入成熟时期。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
11
第二章 郑君里表演观的形成与实践:对斯氏体系的发展与突破
郑君里的建树并不单单是对理论的书写,他最大的优势在于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以及发展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郑君里总共拍出7部故事片,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身份转...
12
第一节 性格化“即兴表演”的追求
“即兴表演”(l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指演员在掌握“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的前提下,不完全依赖固有的文本,不经排练,临场创作...
13
第二节 电影排演法的创立与运用
斯氏体系是以戏剧实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导演与表演理论,他的理论出发点是戏剧舞台。所以,斯氏体系与电影表演之间涉及一个跨媒介的美学问题。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异同点,...
14
第三节 “非职业”演员的指导方法
从表演美学上来看,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影纪实美学与戏剧舞台假定性之间的矛盾,这要求电影演员必须“再现”生活本来的原貌,戏剧演员要塑造风格化、典型...
15
第三章 郑君里表演观的本土拓展:民族化自觉
电影最初是以一种技术传入中国,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此后,中国电影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理论上都受到西方的影响,这也包括对斯氏体系的学习。总体来说,斯氏体...
16
第一节 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进程(1921—1966)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就以民族形式拍摄而成,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民族特性日益加深。一方面是电影担负起了民族救亡的责任;另...
17
第二节 “游观”美学参照下的电影表演
郑君里在《枯木逢春》中的开场镜头,以一个“横移镜头”拉开故事的帷幕,成为“十七年”电影的经典片段。据他后来在自己的创作集《画外音》中阐述,这种镜头是从中国传统绘...
18
第三节 意境营造与电影表演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表现一种超以象外、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境最初是在老子和庄子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唐朝得到了发展,最终在王国维那里...
19
第四章 郑君里表演观的创新:电影表演与电影美学的融合
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意味着它有着特有的属性与结构。电影美学是通过研究电影作品中结构单元的设置,来召唤观众接受其艺术表达的一门学科。郑君里从蒙太奇与连贯性剪辑...
20
第一节 电影风格与电影表演
苏联蒙太奇和美国连贯美学深刻影响着世界电影的理论与创作,两种不同的组接手法,让美国演员和欧洲演员呈现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蒙太奇和连贯美学是电影反映现实世界的两种...
21
第二节 戏剧性与纪实性:纪录片中的搬演
一直以来,纪录片就存在着“表演”,也称“搬演”,与故事片表演不同的是,纪录片的搬演,必须与行为本身或事件所应具有的目的保持一致,其目的是要给观众传达“真实的可能...
22
第三节 “三破”:电影本体的追求
郑君里在拍摄《枯木逢春》(1961)时,建设性地提出了“三破”创作原则。所谓“三破”,即“破公式老套”“破自然照相”“破舞台习气”,这充分体现出他突破传统电影观...
23
结 语
郑君里作为演员、导演以及斯氏体系的译者和践行者,对表演艺术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以斯氏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的表演和导演经验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与电影本体的认识,最终形...
24
主要参考书目及影片
一、专著 1.电影史类 [1]托洛普采夫.中国电影史概论[M].志刚,等译.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1982.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