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书目及影片

主要参考书目及影片

一、专著

1.电影史类

[1]托洛普采夫.中国电影史概论[M].志刚,等译.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1982.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3]钟大丰.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4]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5]陆弘石,舒晓明.中国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6]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7]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8]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9]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0]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虞吉.中国电影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4]钟大丰,吴冠平.影戏年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15]丁亚平.中国电影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16]王海洲.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

2.导演类

[1]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2]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M].严敏,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邹红.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5]焦菊隐.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创始人—焦菊隐论导演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6]舒晓鸣.石挥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7]鲍黔明.导演学基础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8]杜定宇.西方名导演论导演与表演[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9]杨琳.中国电影导演教育教学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10]陈世雄.导演者:从梅宁根到巴尔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11]丹西格.导演思维[M].吉晓倩,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12]李镇.郑君里全集:1—8卷 [G].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13]奥蒙.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M].蔡文晟,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3.话剧、表演理论类

[1]许家庆.西洋演剧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2]升曙华.新俄的演剧运动与跳舞[M].书室,译.上海:北新书局,1927.

[3]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M].上海:生活书店,1935.

[4]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5]田汉.戏剧论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6]契尔卡索夫,等.创造鲜明的典型性格[M].江韵辉,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7]梅兰芳. 梅兰芳戏剧散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8]伯列斯拉夫斯基.演技六讲[M].郑君里,吉晓倩,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9]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M].郑雪来,汤茀之,姜丽,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0]波波夫.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M].张守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11]克里斯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M].李珍,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12]斯特罗莫夫.演员创造再体现的途径[M].姜丽,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13]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第2部[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5]于是之.于是之论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16]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7]叶涛,张马力.话剧表演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18]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张黎,景岱灵,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19]刘帼君.中外影视表演艺术走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

[20]布卢姆.美国电影表演艺术[M].王浩,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21]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2]崔小萍.表演艺术与方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3]詹竹莘.表演技术与表演教程[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

[24]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25]郑君里.角色的诞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6]莫里森.表演技巧[M].胡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7]徐卫宏.表演学文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28]郝戎.演员的情感创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9]普多夫金.电影技巧与电影表演[M].刘森尧,译.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80.

[30]纳卡什.电影演员[M].李锐,王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1]马俊山.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2]林洪桐.表演教学手册:稻草怎样纺成金(上、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3]吴靖青.表导演者:表导演卷 [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34]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5]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戏剧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6]胡导.戏剧表演学:论斯氏演剧学说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37]刘诗兵.影视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8]张辉.镜头前的表演教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39]傅柏忻.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40]赵宁宇.产业化生存:当代中国电影表演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41]陈明正.表演教学与训练研究[M].南宁:漓江出版社,2015.

[42]赵丹.银幕形象创造[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43]濑户宏.中国话剧成立史研究[M].陈凌虹,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44]姜涛.斯氏体系在中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

4.电影理论类

[1]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2]多林斯基.普多夫金论文选集[M].罗慧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5]卢伟力,黄淑娴.林年同论文集[M].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6.

[6]王迪,王志敏.中国电影与意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7]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8]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9]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0]梅茨.电影的意义[M].刘森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1]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2]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3]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14]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15]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M].邹赞,孙柏,李玥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6]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17]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个人传记类

[1]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2]孙瑜.银海泛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田华.沃土硝烟育我她:电影表演创作回顾[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4]伊文思.摄影机和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5]谢飞.谢飞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6]俞小一,黎锡.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黎民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谢晓晶.章泯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9]孙道临.孙道临自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3.

6.历史、文化、哲学

[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2]笪重光.画筌[M].关和璋,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一卷[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刘继潮.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9]刘勰.文心雕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10]王国维.人间词话:汇编 汇校 汇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1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1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4]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15]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欧洲哲学通史:下卷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16]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二、杂志论文类

[1]格里菲斯.创作电影剧本的诗人[J].电影佳作,1917(2).

[2]宋春舫.戈登格雷的傀儡剧场[J].新青年,1920(2).

[3]彭尼士.英国名优亨利·欧文事略[J].汪仲贤,译.戏剧,1921(4).

[4]顾肯夫.影戏杂志(发刊词)[J].影戏杂志,1921(1).

[5]郑正秋.新剧家不能演影戏吗?[J].明星特刊,1925(9).

[6]万籁天.谈内心表演[J].明星特刊,1925(4).

[7]陈醉云.影戏演员的修养[J].明星特刊,1926(16).

[8]冯乃超.革命戏剧家梅耶荷特的足迹[J].创造月刊,1928(3).

[9]田汉.我们的自己批判[J].南国月刊,1930,2(1).

[10]普多夫金.有声电影演员论[J].文艺月刊,1936(2).

[11]史东山.我如何对待演员[J].电影戏剧月刊,1936(1).

[12]夏衍.对于春季联合公演的一些杂感[J].光明,1937,2(12).

[13]DEAN A.我所见的中国话剧[J].戏剧时代,1937(1).

[14]葛一虹.关于民族形式[J].文学月报,1940(2).

[15]COQUELIN B C.演员艺术论[J].吴天,译.剧场艺术,1940(2).

[16]钱烈(郑君里).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出体系[N].新华日报,1941-10-10.

[1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提纲(未定稿)[J].艺术轻骑,1943(17).

[18]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J].中华教育界,1947(3).

[19]费穆.风格漫谈[J].青青电影,1950(11).

[20]孙瑜.怀念阮玲玉[J].中国电影,1957(2).

[21]郑君里.阮玲玉和她的表演艺术[J].中国电影,1957(2).

[22]郑逸梅.从《海誓》谈到上海影戏公司[J].中国电影,1957(3).

[23]蔡芝尘.追忆阮玲玉:纪念阮玲玉逝世二十二周年[J].中国电影,1957(2).

[24]蔡楚生.三八节中忆“新女性”[J].电影艺术,1960(3).

[25]孙瑜.回忆《大路》的创作[J].电影艺术,1960(5).

[26]罗艺军.主题·真实性·传统:谈影片《枯木逢春》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电影艺术,1962(4).

[27]邵牧君.蒙太奇运用的界限[J].电影艺术译丛,1962(1).

[28]姜今.论形式美:电影美术设计的探索之一[J].电影艺术,1963(3).

[29]于是之.焦菊隐先生的“心象”学说[J].戏剧报,1983(4).

[30]周志晓.哥格兰表演艺术论新探[J].戏剧艺术,1984(2).

[31]成荫.电影导演的基础知识:一九六一年七月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讲课稿[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4(1).

[32]托夫斯托诺戈夫,戈兆鸿.戏剧的即兴创作[J].戏剧艺术,1986(2).

[33]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J].中国戏剧,1988(8).

[34]宋时.郑君里创作个性初探[J].电影艺术,1990(1).

[35]陈播.电影艺术经典之作——《林则徐》:在郑君里电影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 当代电影,1990(4).

[36]周欢.“十七年”中的郑君里创作[J].电影艺术,1993(5) .

[37]王炼.我与郑君里的创作友谊[J].电影艺术,1993(5).

[38]胡星亮.斯坦尼体系在中国[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39]刘思平.中国电影第一个导演—张石川[J].当代电影,1996(3).

[40]胡健生.“停顿”是一种独特的戏剧动作[J].福建艺术,2000(3).

[41]姜若瑜.美国表演“方法”派在中戏的实践和拓展[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4).

[42]杨远婴.置换与想象:追记郑君里导演[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3]储双月.时代视阈中的历史叙事:郑君里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探析[J].当代电影,2005(2).

[44]郦苏元.另一个郑君里[J].当代电影,2005(2).

[45]边静.激情表达与矛盾跳跃:郑君里导演艺术分析[J].当代电影,2005(2).

[46]边静.郑君里生平与年表[J].当代电影,2005(2).

[47]刘丽梅.戈登·克雷论戏剧表演艺术[J].戏剧文学,2007(7).

[48]陈山.花样年华:中国早期电影表演理论的初创与勃兴[J].当代电影,2009(5).

[49]林存秀.城市之声:文明戏与20世纪初上海都市文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0]张英进.民族、国家与跨地性:反思中国电影研究中的理论架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3).

[51]倪震.一个知识分子的银幕史:论孙道临的电影创作道路[J].当代电影,2012(5).

[52]岳莹.《枯木逢春》:郑君里的民族化电影试验[J].北方文学,2012(6).

[53]姜在青.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表演元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54]杨健.解析郑君里的电影风格[J].电影评介,2013(17).

[55]厉震林.“十七年”电影表演美学论纲[J].当代电影,2014(1).

[56]筱筠.郑君里来青拍抗战电影[J].中国土族,2015(3).

[57]王棵锁.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横向运动长镜头:从《浪淘沙》说起[J].当代电影,2015(7).

[58]周倩雯.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J].戏剧艺术,2016(5).

[59]黄望莉,李林珊.可见的左翼“十七年”郑君里电影的再探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

[60]郭传义.柏格森直觉主义认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61]李贤年.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

[62]郑雪来.关于进一步开展电影表演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J].电影评介,2010(8).

三、自传、口述类

[1]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赵青.我和爹爹赵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王人美.我的成名与不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5]赵丹.赵丹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6]郑大里.我的父亲郑君里[J].三联生活周刊,2008.

[7]黄晨.我和君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四、外文书籍

[1]MARION D J. The Chinese Filmography: The 2444 Feature Films Produced by Studios in the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 from 1949 through 1995. [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cFarland Company, 2008.

[2]TAN S K, FENG P X, MARCHETTI G. Chinese Connection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Film, Identity, And Diaspora[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五、网络数据库资源

[1]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

[2]全国报刊索引:http://www.cnbksy.net/home

[3]大成故纸堆:http://www.dachengdata.com/searchSchoolUser/tofrontLogin.action

[4]百度:https://www.baidu.com

六、影片

[1]人生.导演:费穆,联华影片公司一分厂,1934.

[2]野玫瑰.导演:孙瑜,联华影片公司二分厂,1932.

[3]共赴国难.导演:孙瑜,联华影片公司二分厂,1932.

[4]奋斗.导演:史东山,联华影片公司二分厂,1932.

[5]大路.导演:孙瑜,联华影片公司二分厂,1935.

[6]新女性.导演:蔡楚生,联华影片公司二分厂,1935.

[7]马路天使.导演:袁牧之,明星影片公司,1937.

[8]十字街头.导演:沈西苓,明星影片公司,1937.

[9]一江春水向东流.导演:郑君里、蔡楚生,昆仑影业公司,1947.

[10]小城之春.导演:费穆,文华影片公司,1948.

[11]乌鸦与麻雀.导演:郑君里,昆仑影业公司,1949.

[12]武训传.导演:孙瑜,昆仑影业公司,1950.

[13]我们夫妇之间.导演:郑君里,昆仑影业公司,1951.

[14]宋景诗.导演:郑君里,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

[15]董存瑞.导演:郭维,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

[16]李时珍.导演:沈浮,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

[17]林则徐.导演:郑君里,上海电影制片厂,1959.

[18]聂耳.导演:郑君里,上海电影制片厂,1959.

[19]枯木逢春.导演:郑君里,上海电影制片厂,1961.

[20]小兵张嘎.导演:崔嵬,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