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里表演观的本土拓展:民族化自觉
2025年10月13日
第三章 郑君里表演观的本土拓展:民族化自觉
电影最初是以一种技术传入中国,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此后,中国电影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理论上都受到西方的影响,这也包括对斯氏体系的学习。总体来说,斯氏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中国电影演员刻板化、程式化的戏曲表演方式。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矫枉过正后走向了自然主义,削弱了表演的艺术价值。正如田汉所认为的那样,如果一味地学习西方戏剧理论,会造成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的隔阂,妨碍了话剧吸收戏曲的古典现实主义精髓。[1] 所以,当时,中国戏剧家和电影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好地为中国文艺作品所运用。郑君里在电影创作中自觉向中国传统美学吸取养分,把中国传统美术中的“游观”理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以及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程式”与电影表演有机地融合,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提供可能性。
[1]田汉. 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径路和展望[M]//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 辑.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