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郑君里(1911—1969)是集演员、导演和理论家于一身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丰富的理论思想和创作经验。他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集中在表演艺术和导演艺术两个领域。本书将从郑君里的导演视角出发,研究其表演观的形成及在创作生涯中的实践与运用。
本书将郑君里的表演观分为4个部分,这也构成了本书的4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描述和讨论郑君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Stanislavsky System)的译介和反思,这是他表演观形成的重要基础。本章首先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电影表演的情况以及问题。当时,电影表演深受文明戏的影响,呈现出刻板化、程式化的表演倾向。因此,中国电影人向西方学习表演理论便成为一种现实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君里对斯氏表演理论进行系统的译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斯氏体系本土化的重要问题,这些是他表演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郑君里在导演创作时期,其表演观在创作中的运用与发展。他在创作中一直探索如何把斯氏戏剧表演理论运用到电影实践中这一重大问题上。而且,郑君里在电影创作中对表演的思考与实践要比斯坦尼更具突破性,在“即兴表演”“演员排演”“指导‘非职业’演员”方面,都体现出他对斯氏体系的运用与突破。
第三章主要从中国传统美学上探讨郑君里导演创作中的表演民族化问题。他在“十七年”导演创作中,提出“向民族传统艺术学习”的创作理念。郑君里把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的原理在其电影创作中充分运用,让演员表演在镜头里达到“游观”的美学效果。此外,他还有意识地为演员建立表意空间,使表演呈现“意境”效果。同时,他又借鉴传统戏曲的“程式”,为演员的表演增添神韵色彩。这些都是他表演观的发展阶段。
第四章主要论述郑君里表演观的创新点,即超越表演本体的思考。他分别从蒙太奇、连贯性剪辑、戏剧性与纪实性及电影本体等美学视角来考察表演艺术的职能与意义,这在当时的电影理论界是极少见的。这些充分体现了郑君里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的来说,郑君里的电影表演观体现了“跨越艺术媒介”和“延伸表演本体”的美学思想。“跨越艺术媒介”是指从斯氏戏剧表演跨越到银幕表演。“延伸表演本体”是指拓展了表演的基本属性,郑君里从不同的电影风格(蒙太奇/连贯性剪辑)和不同的电影类型(故事片/纪录片)中对表演的功能与属性进行延伸与拓展。此外,郑君里的表演观是建立在导演的宏观视角上的,同时也充分调动演员的主体能动性。他从斯氏表演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对表演的理解将斯氏理论进行电影化的拓展,同时将电影导演创作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既具电影本体特征又具民族特色的表演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