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追根溯源

一 追根溯源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只能割地赔款,帝国主义国家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国,找各种借口,用武力占领和租借中国沿海领土。同时,他们还渗透到内地各县甚至乡镇,利用宗教,以慈善面目出现,兴办育婴堂、培童院及学校等,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

1830年后,帝国主义国家在绍兴陆续建立了各种教堂和学校,有法国的天主教堂和培德小学(原八字桥小学),英国的圣公会和承天英华学堂(现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绍兴崇德初等小学堂(现塔山中心小学)等。

塔山中心小学原址为英国圣公会在绍兴建立的两座教堂中的第二处。第一处在和畅堂(现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第二处在观音弄。两处所建教堂格式基本相同,都是一座二层的英式楼房,旁边都种着龙柏和白果树,但第一处规模稍大一点。

中华圣公会约于20世纪10年代在绍兴建成,第一任牧师是孙耳昌(英籍华人)、毛春宴。后来换了个叫章道生的牧师。20世纪30年代的主持牧师是宣贤堂。当时学校还没形成,只是教徒们来礼拜。听传道和逢主日时,他们会带来孩子。为了不使孩子们吵闹而亵渎“神灵”,教会组织了几位年轻的女教徒看护孩子。随后规模逐渐发展,1938年,托幼班变成了有两个班级的初级学校。当时有十几个学生(1—4年级复式班),宣贤堂兼任校长,其他几个牧师及教徒任教。学校有了雏形。

1942年,主持牧师闻方模兼任校长,学校隶属原承天中学,称承天中学附属小学。1945年开始,牧师不再兼任校长,由承天中学委派中学部教师任承天附小部主任,当时的主任是徐桂英,教师则另聘。那时只有三个班级,学生近100人,班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一班(复式)。除学费外,圣公会还会补贴经费。1948年,原承天中学校长冯俊调任,倪向辰担任校长,同时承天附小部主任亦改派孙义光担任,任期至1952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教会已基本停止活动,学校失去了原来的经费来源。但人民政府要办的事千头万绪,不可能把所有性质的学校全部接收过来,只能先接收一部分小学。原来的国民学校,包括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就只能依靠原校董会和政府给予的适当补贴,以民办公助形式存活。所以当时的承天附小经济相当困难,教会方面已无从依靠,只能靠学费收入和政府的一点补助存活,当时教师的工资是相当微薄的。

1952年7月,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教育,举办暑期学习班,对各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调整,承天附小也和城区其他学校一起由人民政府全面接管,正式改名缪家桥小学。

1984年,绍兴设越城区,划分学区,缪家桥小学改称塔山中心小学,校址仍在缪家桥。

而后塔山中心小学在原绍兴市第五中学旧校址上易地新建,2002年迁至新校舍。

塔山中心小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