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听听

一 故事听听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人南巡至会稽山的情形。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是从庐山下来,乘船顺长江而下,经马鞍山、当涂等地,巡视会稽郡郡治吴中,会稽郡守与属下官员和百姓出城十里跪迎,争相称颂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车,接见地方乡老,细心询问郡情,得到的答复自然又是百姓归心、安定太平之类的颂德之声。后到杭州,因钱塘江水波汹涌,难以成行,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秦始皇弃船上岸后,传说曾在会稽山下停车饲马,当地人称其为“始皇停车饲马处”,这里原来是一座青石山,现在已成为湖泊。汉朝开始在此采石,日久不仅削掉青山,而且凿成湖泊,成了今天的绍兴东湖。

因为秦始皇登山望于南海,所以会稽山又名秦望山。秦始皇为了加强和巩固秦朝对大越的统治,把大越更名为山阴,还采取移民措施,把于越人民迁移到远离他们聚居中心的浙西和皖南地区,以削弱他们的力量。又命李斯将他在越地采取的一些重大举措写成文章,刻在石头上,立在越地,以表明他对越地教化和统治的决心,后人把这块石头称为“会稽刻石”。这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俗称《李斯碑》),是极为难得的瑰宝。“会稽刻石”工整规范,端庄沉着,章法匀称,线条稳健,结构严谨,特别是3 ∶ 2的长宽之比,符合黄金分割率,极富美感。

“会稽刻石”原石已佚,现存于大禹陵碑廊内的是清代刘征复刻碑(钱泳本)。

会稽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