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追根溯源

一 追根溯源

《歌唱祖国》是这样诞生的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说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时,有个31岁的小伙儿正好举着牌子游行经过天安门,他把这份豪迈记在了心里。

这个小伙儿名叫王莘,在天津音乐工作团工作。他原籍无锡,曾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他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跟随冼星海、吕骥等教师学习。转眼到了1950年的夏天,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在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上,他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恰好一群少先队员经过,孩子们精神饱满,歌声嘹亮。此情此景让王莘灵感突现,几句歌词带着曲子一起涌入他的脑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他登上返回天津的火车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思绪如飞。回到家里时,虽已夜色阑珊,但他进门还是兴奋地推醒妻子王慧芬:“快起来,我的《歌唱祖国》写出来了!”妻子听完歌后,情不自禁地叫好,两人一同唱了起来。王莘一气呵成,连夜写完了第二、三段的词曲。

1951年9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歌唱祖国》的歌词,继而中央乐团录制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从此这首歌传遍了国内外。

1951年10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见到王莘,谈到《歌唱祖国》时说:“这首歌好。”毛主席还特地送给王莘一套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并为其签字留念。从此,《歌唱祖国》就成了新中国历代人奋进的合唱歌曲。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调激昂,振奋人心。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举办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故有“第二国歌”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