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追根溯源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但截至2014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这些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焦裕禄精神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的兰考县,就任县委书记。475天,在兰考的日日夜夜,“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身先士卒,带领36万兰考人民初步制服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改变了兰考的贫困面貌。
焦裕禄
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根治风沙、内涝、盐碱,3个月里,焦裕禄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多里,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治水对策,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逝世,但他用生命铸就的焦裕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十四五”开局,兰考在全县454个行政村成立稳定脱贫奔小康党员服务组,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被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勉励党员干部要大力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精神,用焦裕禄精神固本培元,补好精神之“钙”;用焦裕禄精神提质强能,履行担当之责;用焦裕禄精神砥砺品格,大兴实干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