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听听

一 故事听听

西晋末年,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祸,导致北方基本被胡人侵占了。公元313年,发生了著名的“衣冠南渡”事件,许多士族大姓携宗族、部曲、宾客及同乡同里共90多万人南迁,琅琊王氏(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王氏的策划下,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当时和王家一起执政的还有谢家,王、谢是东晋时期势力最大的家族。他们的封地,都在会稽。史料记载:“晋迁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 晋元帝赞誉“今之会稽,昔之关东”,会稽与建康东西相峙,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会稽远离战乱,山川秀丽,士人们在厌倦了争权夺利之后,在这里归隐山林,超然物外,大谈儒道合流。《世说新语》里随处可见在会稽发生的故事,《雪夜访戴》就是其中一个: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洁白银亮。于是他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王子猷便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王子猷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东晋士族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潇洒率真、任性旷达,这正是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

其他如“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等,都是在当时会稽留下的名人典故。嵇康、谢安、王羲之等会稽名人代表的“魏晋风度” 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也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慕。江南佳丽地,王谢风流处,到绍兴寻觅魏晋风度的遗踪,成了后世众多文人墨客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