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追根溯源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三大改造”吗?
1952年底,中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也顺利实现。此时,中国已具备了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一化”是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1956年,一名记者问一位先生:“作为资本家,你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他回答:“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想应该先从作为一个中国人谈起。”这位先生便是在无锡的第一份公私合营协议书上签字的人,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荣毅仁掌管着当时荣氏在上海、无锡两地的面粉和棉纱产业,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他们一直希望以实业增强国力,帮扶父老。
荣毅仁
抗战胜利后,发展生产的曙光并未到来,企业接连遭遇重创。1949年,去还是留成了很多民族资本家彷徨的问题。但心系家国的荣毅仁父子了解到共产党对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政策,也了解到共产党对民族工商资本家的一种宽容的态度,又看到共产党官兵平等、上下团结、朝气蓬勃,于是坚定地作出了留下的抉择。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与此同时,西方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极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此时,中国共产党对包括荣氏在内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鼓励、引导政策,通过加工订货、收购、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措施提振经济。在政府的扶持下,荣氏企业举步维艰的状态渐渐有了转机,荣毅仁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20世纪50年代初,荣毅仁的二哥荣尔任从香港回到上海,劝荣毅仁到海外去。荣毅仁坚定地说:“五星红旗当中四颗小星中有一颗星是民族资产阶级,我们都上了国旗了,还有什么顾虑呢?我跟定了共产党,而且这条道路我要走下去!”
为了响应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荣毅仁决定把全部企业拿出来和国家合营,他也因此赢得了“红色资本家”的称号。而荣氏这么有分量的企业能够率先做到公私合营,也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