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听听
20世纪初期,清政府倒台,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在这个时期,绍兴走出了一大批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先驱者。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他们在探索中奋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世纪呐喊。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先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能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呼吁。此后,鲁迅又创作了《呐喊》《彷徨》等短篇小说集,《坟》《华盖集》等杂文集。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他本人被誉为“民族脊梁”。
同时期的绍兴人蔡元培,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造,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这一时期,历史还记住了这些绍兴人:罗家伦、马寅初、经亨颐、夏丏尊、刘大白、范文澜……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所以毛泽东主席在诗歌中写道:“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绍兴也从此有了“名士之乡”的美称。
蔡元培
马寅初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