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听听
一万多年前,当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著作中的大西国还在传说中若隐若现的时候,绍兴的先民已在古越大地上生生不息了。随着长江流域古人类生活遗址被不断发现,一幅幅上古时期的生活画卷神话般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传递着于越先民们的生活信息。
嵊州小黄山文化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距今已有近万年。考古发现,会稽山上的原始先民在近万年前已经开始了水稻的种植。他们烧制陶器,用石磨棒、石磨盘对稻谷进行脱壳加工,过着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的定居生活。于越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已逐渐显现出来。
嵊州小黄山遗址
河姆渡,位于宁绍平原的东部,历史上一直是古越的属地。1973年夏天,在这史前人类生活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农耕工具,大量的农耕栽培稻谷遗存,还有令人惊叹不已的木建筑遗存,图画寓意深刻的艺术品。人们在这里与远古文明的一次不期而遇,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写法。她让人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由长江、黄河共同孕育,南方的远古文明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
在跨湖桥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的水稻等文物。经过测定,它们居然有7000 —8000岁!
河姆渡遗址
距跨湖桥遗址两公里外的下孙遗址,为新石器文化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起源勾画了一幅线路图。根据分析,下孙遗址海拔较低,由于湖面变高,于越先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逐渐淹没,他们被迫离开,只能迁徙到海拔较高的跨湖桥。许多于越先民乘着独木舟,进行了大规模的远距离迁徙。其中一支向南部会稽四明山迁移,成为后来的于越部族,过着“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迁徙农业和狩猎生活。
两千多年后,随着海侵的消退,于越先民又逐渐从山地聚落向山麓冲积扇聚落过渡。这批从山中出来的于越先民,在沼泽平原上从事生产活动,筑堤建塘,安家落户。但这一时期的山会平原潮汐直薄,沼泽遍布,饮水和燃料都难以解决。所以,治水成了于越先民进入平原后的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一位叫禹的治水英雄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