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不满意的地方,抱怨人生的人通常都不会力图改变,他们整日都会缠绕在各种负面情绪中,根本没有多余的力气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少部分人也会像张爱玲一样,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如果不能,那就换另外一条道路。不管这条道路是否蜿蜒曲折,只要目的地是自己想去的那个,就够了。
一条路,你不迈上去,你永远不知道你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不要让梦想止步于犹豫不决,而要像张爱玲一样,认准了,就迎头直上。
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便期望着有朝一日可以像母亲一样,出国深造。既然对现实生活不满,那就一定要力图改变。心中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激励着自己不断地前进。只是,张爱玲的伦敦梦随着与父亲的决裂而破灭,退而求其次,她选择到香港求学,一同带去的,还有那些许不甘的心。
1939年夏天,张爱玲十九岁了。她辞别了母亲和姑姑,独身来到香港。
在香港也算有熟人照应。工程师李开第是姑姑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朋友,姑姑托他做张爱玲在香港求学期间的监护人。这个后来成为张爱玲姑姑丈夫的男人,看上去沉稳、正派,也带着一些为人处世的机智。他看出张爱玲的冷漠和讷于言谈,便只是简单地寒暄几句,就送她去了学校。到校报到、住宿,意味着张爱玲的大学生涯正式开始。
因为日本侵华的时局所限,香港成了内地文人的庇护所,也因此成了中国抗战前期的文化中心之一。在当时,香港校园内聚焦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华侨子弟。他们大多出身显贵,无忧无虑的生活让他们保留着那个年纪应有的活泼。张爱玲行走在他们中间,越发显得孤单,她能做的、能追求的,就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充实内心的自卑与虚空。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张爱玲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乎是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地步。每个人都知道张爱玲天资聪颖,但是每个成功的天才背后,大概都有着一条洒满血汗的奋斗之路。
往往努力的人身上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光彩夺目,那种耀眼的气质背后必然有不断的艰辛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一个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
独立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张爱玲的处世智慧,她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开始逆着本性地去细心琢磨每一位教授的授课特点、提问方式、评判标准。她已经开始不用“兴趣”二字去做选择题,那时的张爱玲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
通过不断的努力,张爱玲不仅仅收获了老师们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对当时的她来说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就是那一笔丰厚的奖学金。没有人能理解,在张爱玲平静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多么激动的心,她终于可以缓解母亲的经济压力,终于可以在毕业后免费去英国深造,甚至以后在社会上挣得属于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我们最容易看到的都是一个人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常常容易忽略的是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就像是张爱玲,虽然连续获得了两个学期的奖学金,但是没有人看到她为了获得如此殊荣而舍弃了所有的闲暇。可是,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能知道每门功课都是第一名,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张爱玲一直牢记着自己初中时代的梦想,为了能够有一天可以像林语堂一样写出漂亮的英文作品,张爱玲中断了中文写作,开始刻苦地攻读英文。那个时期,张爱玲上课的笔记、写给家人的信件皆采用英文,不仅如此,她还会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英文原著作品,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港大的图书馆中经常能够见到张爱玲的身影。
在港大图书馆中有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旧书库,那里的书架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还因为缺少人流的热度而让空气都带着阴冷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的只有浓重的霉味,而无一丝带着生气的书香。但是这样的地方,却让张爱玲如获至宝,她一下子就陷了进去,再难从带着历史烟云味道的书页中走出来。
十九岁年纪的姑娘,瘦弱得仿若难经一丝风扰,却偏偏有一个挺直的脊梁,支撑着她默默地在校园中穿行。就在这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奇异之地,既有着西方文化的新鲜、自由的空气,又有着带着古典传统的东方文化的气韵洗礼。
选择一条适合你的道路并不难,但是能够一直秉着一腔热血踽踽独行,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张爱玲为了自己的梦想出发,在港大这个校园中捕捉着一切能够促进自己成长的东西。那时的张爱玲就像是一条畅游其中的鱼,积极地吸收着知识海洋中的养分。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这段求学经历中,张爱玲快速地成长起来,建立了属于她自己的东西方文化、历史、文学的系统认知。在港大,她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观,那些对人生的稳定把握都来自这一时期的建立。
张爱玲在港大的求学经历虽然短暂,但是这个倔强的姑娘却以十足的拼劲为自己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时期,对张爱玲日后在中国文坛长盛不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雅秘籍
当你立志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的整颗心都会因此而澎湃起来。只有当希望之花在心中盛开,我们的心中才会因此沾染上春意,足以战胜任何风霜雪雨的打击和折磨。一切的隐忍都是为了达到心中的那个高度,一切的努力都会在未来获得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