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逆境,要有能屈能伸的勇气

面对逆境,要有能屈能伸的勇气

艰苦的生活就像是一把锋利的雕刻刀,时时刻刻都准备向我们的灵魂下手。当困难突然来访时,有些人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倒地不起,而有些人则能够驾驭困难,逆风飞翔。当付出大于预期时,很少有人能够具备能屈能伸的勇气,而那时爱情总能够给人们一些助力,让他们顽强地面对生活的折磨。

张爱玲婚后,赖雅的身体状况总是时好时坏,张爱玲除了担心赖雅,还要面对繁重的经济压力。文艺营虽然能够为他们提供食宿,却无法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赖雅的写作计划因为身体的原因而终止,张爱玲的写作进展得也不顺利,出版公司不愿意出版他们的作品,使得他们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他们居住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时,为了避免居住期限到期后无处容身,设法联络过别的文艺营,但效果都不理想。眼见着期限将至,一笔突然而至的稿费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利用这笔稿费,他们找到了一处公寓租住,从结婚开始直到那时,他们才算真正开始了有“家”。

他们精打细算地布置这个家,细致到每一个角落,张爱玲兴奋得就像是个小女生。大众眼中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在有情人眼中,苦难的生活并不会对他们的幸福产生什么影响,反而会让两个人在贫困生活的相互扶持中,灵魂更加靠近。

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夺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张爱玲习惯在夜间写作,赖雅就承担了大部分的日常杂事。闲暇时光,他们会一起读书、看电影、逛街,充满了难得的幸福宁静。

但是,宁静的生活总是会被一些事情打乱,张爱玲的作品出版不顺利,让原本对作品寄有厚望的她在气急之下病倒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幸好有赖雅在旁仔细地照顾她,不断地鼓励她,才让她又有拿起笔来写作的信心。之后,为了维持生计,张爱玲不得不为香港电影公司写一些无聊的剧本赚取稿费。

没过多久,张爱玲接到了母亲重病的消息。母亲,是张爱玲童年所有的温暖寄托,虽然已经多年未见,但是母亲一直都是张爱玲心中的牵挂。可是,那时的张爱玲甚至连一张机票钱都拿不出来,她只能给母亲写一封遥寄安慰的信,并且在信中附上了100美元。

母亲手术后不久,便离世了,张爱玲再也无缘与母亲相见。而母亲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小皮箱留给了她,皮箱中有母亲这大半生的珍藏。让张爱玲难过的是,母亲留给她的宝贝最终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收藏品,反而被一件件地卖掉,来换取支撑生活的钱。

让人值得庆幸的是,赖雅的身体状况好转了不少,医院体检报告显示赖雅的身体各项技能运行良好,这让张爱玲十分欣慰。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对彼此了解的加深,赖雅越来越发现张爱玲让他深爱不已。他不顾张爱玲的反对,立下遗嘱,让张爱玲成为自己的财产继承人。尽管那些东西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却是他的全部家当。

1958年深秋的这一天,是张爱玲38岁的生日。但是“庆祝生日”在张爱玲的印象中几乎是空白的,不仅没有其他人记得,就连她自己都快要忘记了。但是赖雅却留心了。他偷偷策划了很久,早早就定下了蛋糕和红玫瑰。在张爱玲生日的那天,他为她唱着生日快乐歌,将她带到了自己准备的烛光晚餐前。那一夜的一幕幕,都在张爱玲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感动。

张爱玲自从来到美国以后,写作一直都不顺利,她喜欢的作品难以找到出版市场,符合市场的通俗剧本又不是她喜欢写的。为了给她提供一个好的写作环境,赖雅决定搬到大城市去。

在哈特福基金会的那些日子,张爱玲几乎日日埋首在写作中,赖雅则保持着多年的社交习惯,在交流大厅中和大家聊天、玩牌。他们在文艺营住了半年后不得不再次搬家,在旧金山租了一个小公寓,安心住了下来。张爱玲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写书,偶尔也会有一些社交活动。赖雅的女儿看着张爱玲和父亲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感,也觉得感动不已,慢慢地开始接受这位有着东方血统的继母,并且有时候她还会去家里坐坐,或者和张爱玲一起出去逛街。

在美国居住期满五年后,张爱玲在四十岁时获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但是她却并没有因此觉得十分欢喜,再大的惊喜也难以敌过她对赖雅健康的忧心。赖雅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张爱玲每天都要为他进行长时间的按摩。那时张爱玲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频繁的胃部不适让她经常吃不下东西,就连眼睛都不如以前那样清明,还要受到不定时头痛的困扰。

好在,身体的疼痛最终被富足的精神世界掩盖,相濡以沫的温暖让他们并没有觉得太过难熬。生活中点滴的浪漫和温情都成为一种对生活的鼓励,让这份饱经风霜的爱情长久地芬芳下去。

优雅秘籍

逆境时相互扶持的感情,要比顺境时的富贵同享来得更加坚固和珍贵。而能够和丈夫一起面对逆境的女人,也总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