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
人生之路漫漫数十年,我们总是会面临无数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决定我们人生之路的方向。而前方是平坦还是崎岖,都是由我们的选择决定的。
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会犹豫不决,哪怕面对着两条路都会纠结难进。但是有时候,人生并不会只给我们选择题,想要继续前行,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道路都能顺利进行下去,哪怕这条路沿途的风景曾经十分迷人,或者崎岖盘旋远观不到尽头。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我们需要适时地转换到另外一条道路上去。这时候能够当机立断,而不是迷途深陷于眼前的状态,是十分难得的一种心理素质。
时代的改变并没有给张爱玲新梦想的喘息机会,她习惯的写作背景和风格并没有来得及慢慢更改,便被衣食住行问题裹住了手脚。为了生存,她不得不着急地拿起笔杆,创作出适合当时背景的文章来。
但是,那毕竟不是属于她的时代,没有了滋润她文笔的营养,她最终只能选择离开,去寻找另外一个适合自己栖息的地方。虽然很多朋友和前辈试图挽留,但是他们不懂张爱玲盛名之后急转直下的忧伤,也不能体会一个曾经的文坛红人如今却下笔无物的苦楚。
1942年春天,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那次的游子归来,她的心情是带着希望和喜悦的,因为上海对她来说是温暖的家。但是时隔10年后的1952年春天,张爱玲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中却是一种失意离乡的感慨,她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哪里才能成为她真正的港湾,她迷茫着。
那一年,张爱玲32岁,经历了人世沧桑的风云变幻,她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心比天高、情比海阔的倔强女子。上海虽然成就了她一时的盛名,却也给她上了沉重的一课。生活给了她太多的折磨,让她从一个怀揣着梦想的才女,变成了一个只求平稳生活的妇人。
张爱玲回到了香港,想要继续完成被战争中断的学业。只是在港大熟悉的校园中,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畅快青春的模样。于是张爱玲将自己关在女子宿舍中,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都埋首在翻译和写作中。但是事情并没有张爱玲想象得那么顺利,因为她在港大的资料都在战乱中损毁,张爱玲想要继续求学的意愿只能成为一场梦。
香港的物质生活水平很高,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几乎难以生活。张爱玲只能辍学,靠在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新闻处翻译外文图书来维持基本生活。
这样没有趣味性和创造力的翻译工作对张爱玲来说是种折磨,但是为了生活,她别无他法。
我逼着自己译爱默森,实在没有办法。即使是关于牙医的书,我也照样会硬着头皮去做的……译华盛顿·欧文的小说,好像同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话,无可奈何地,逃又逃不掉。
张爱玲在经历了生活的跌宕起伏之后,对外界的干扰是又惊又怕。幸好,在烦躁的工作之余,张爱玲还有邝文美和宋淇夫妇这对朋友,可以倾倒生活的苦水,寄托感情的倾泻。当女子宿舍不方便居住时,她在邝文美和宋淇家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小屋,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打消张爱玲的写作热情,相反地,只要能够让她重新提笔写小说,即便是再艰苦的环境她都能够忍受。谁能够想到,曾经对着装要求都极为苛刻的女子,此时居然能够退让如斯。生活总要有取舍,而张爱玲现在要的是精神领地的丰富,舍的是生活上的物质享受。她渴望的,是能够在香港这片让她的文学梦升腾而起的土地上重拾旧梦,再创传奇。
可是,香港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香港,就像张爱玲也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她。香港的冰冷面孔让张爱玲的梦受到了无情的打压。《今日世界》杂志的约稿在当时被张爱玲看作重操旧业的希望,但殊不知,那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秧歌》《赤地之恋》这两部长篇小说的约稿并没有给张爱玲多少施展的空间,已经明确好的故事大纲就像是一个命题作文,将张爱玲的写作才华牢牢地禁锢住了。虽然英文写作不是难事,但还是让张爱玲百转纠结。
昔日的文学天才,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弯下倔强的腰身,一向渴望远离政治的张爱玲,最终还是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在张爱玲一生的创作生涯中,这两部小说受到的争议最多,堪称她创作是史上的“滑铁卢”。就连一直很欣赏她写作才华的柯灵都痛心疾首地发表了毫不客气的批评:
《秧歌》和《赤地之恋》的致命伤在于虚假,描写的人、事、情、境,全都似是而非,文字也失去作者原有的光彩。无论多大的作家,如果不幸陷于虚假,就必定导致在艺术上缴械。张爱玲在这两部小说中的序、跋中,力称“所写的是真人真事”,而且不嫌其烦,屡述“故事的来源”,恰恰表现出她对小说本身的说服力缺乏自信,就像旧式店铺里挂的“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一样,事实不容假借,想象需要依托,张爱玲一九五三年就飘然远引,平生足迹未履农村,笔杆不是魔杖,怎么能凭空变出东西来!这里不存在什么秘诀,甚至奇迹!
这样让人振聋发聩的批评对当时的张爱玲来说或许是一种醍醐灌顶的警醒,再加上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对张爱玲文学技巧的高度评价和对她后期作品的严厉批评,让张爱玲再也不愿意提起这两部小说。
从上海到香港,张爱玲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香港却给了她苍凉且沉重的打击 。张爱玲在上海红极一时,却因为时局的改变,让她在香港也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秧歌》和《赤地之恋》出版后销量极差,这样的现实让张爱玲认识到,香港也不是她的精神净土,格格不入的生活环境让她想要再次启程。
我们细读张爱玲的这段经历,就能从这个倔强的女人身上读到一种果敢的气质。盛开时像是一朵浓烈的玫瑰,凋零时恰如一朵迅速的昙花。总是能够在挫败之时,用梦想为自己点亮新的方向远航。很多人都会从她的作品中找寻她对人生和爱情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从她的生活中剖析,就会发现一份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凄切清冷完全不同的坚毅。
张爱玲好像总是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中,命运不停地驱赶着她,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束手就擒,她不愿意做命运的俘虏,所以,她收拾起一腔热血,带着对希望不灭的信心,头也不回地选择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优雅秘籍
我们不知道前路会给我们欣喜还是愁苦,就像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通途,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凭着一股倔强的精神,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人生从来不会全部都是绝境,究竟是枯藤老树昏鸦还是小桥流水人家,都在于我们主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