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会碰壁,朋友会为你打开一道门
张爱玲的一生都是在跌宕起伏中度过的,曾经辉煌一时的写作生涯因为胡兰成这个人的出现,突然中断。她不得不寻找另外一块栖息地。
1953年,美国的难民法令允许一些学有所长的外国人到美国定居,并且会酌情在几年之后给予其美国公民的身份。张爱玲便想要借助这个法令申请入境美国。于是,她找到了还算有些交情的领事馆的文化专员理查·麦卡锡这个美国公民来做她的担保人。
1955年秋,35岁的张爱玲离开香港远赴美国。邝文美和宋淇夫妇前来为她送行,一向在人前故作坚强的张爱玲见到此情此景,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张爱玲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就像是一片落叶一样,一直都在不断地失去中。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现在,她连她的故土也要失去了,她好像从此就便成了无根无系的浮萍,依无所依。
刚刚上船,张爱玲就开始给邝文美、宋淇夫妇写信,告诉他们自己有多舍不得:
别后我一路哭回房中,和上次离开香港的快乐恰巧相反,现在写到这里也还是眼泪汪汪起来……有许多小事,一搁下来就觉得不值一说了,趁有空的时候便写下来。
船刚行驶到日本的时候,张爱玲便将那封长达六页的信寄了出去。此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信的习惯,长达二十年。
船只漂洋过海,最后在美国旧金山靠岸。张爱玲入境后转乘了火车,到纽约去见炎樱。对张爱玲来说,西方大都市虽然也繁华非常,但是与她所熟悉的上海、香港的繁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上海的亲切、香港的熟悉都让她觉得心里是踏实的,但是美国对她来说,除了陌生,还是陌生。还好,在异国他乡的天空下,有炎樱这个好朋友在。
他乡遇故知,而且还是久别重逢。在陌生的土地上见到最交心的朋友,使张爱玲失落的心感到了一些欢喜。在见到炎樱的一刹那,张爱玲漂泊的心总算觉得踏实了一些。她们的友情从来没有随着时间、地域的差别而减色半分,就像是在上海、香港时一样,手牵着手地逛街、品美食。
待到张爱玲安顿下来之后,她去拜见了一位自小就十分仰慕的文学前辈——胡适。早在张爱玲的《秧歌》定稿之后,她就寄给了胡适一份,希望得到他的一些指教。胡适看过稿件之后,先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之后很认真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每当张爱玲想起胡适在自己书稿中的那些圈圈点点,都觉得十分感动。
张爱玲在炎樱的陪伴下,来到了胡适家。第一次见面难免有些拘谨,纵然胡太太为她们端上了冬日的暖茶,她们依旧有些不知所措。幸好炎樱活泼的个性渐渐打破了这种尴尬,让气氛慢慢地得到了缓和。
之后张爱玲又去拜访了一次胡适,有了之前的会面,这次的交流显得轻松许多。他们谈起了很多文学作品,让胡适对张爱玲刮目想看。他也曾和许多文学新秀有过交流沟通,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像张爱玲这样,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领悟力。在这次交谈中,胡适越发欣赏张爱玲的才华。
那时的炎樱在纽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经纪人,经济条件很好,而且有宽敞的住房。炎樱希望张爱玲能够和自己长久地住在一起,但是张爱玲是一个天生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因为她懂得,长久地麻烦一个人会让友情染上瑕疵。张爱玲不愿意叨扰密友太久,只在炎樱家住了一段时间,便开始四处打听合适的住处。
感恩节过后,张爱玲就搬到了一栋救世军办的女子宿舍楼去了。那里的环境很差,住在那里的大多是一些生活十分窘迫的女子,整个环境都是压抑、阴暗的。但是张爱玲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身之所,其他的条件她已经无暇考虑。
就在张爱玲搬去后没多久,胡适去那里看她。胡适面对着张爱玲的尴尬,用一份充满长者之风的大度和涵养,化解了张爱玲因环境恶劣而产生的无措。
那一次,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后,就突然传来胡适先生骤然逝世的消息。这让张爱玲觉得有些惋惜和惆怅,每次翻开被胡适点评过的那篇《秧歌》,心中都难过不已。
无论人生经历了什么,在张爱玲最艰难的岁月里,总是能够获得朋友的帮助。这与她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虽然很多人都说张爱玲是个冷清冷性的人,但是她身边的朋友,都愿意为她奉献火热的友情。友情,成为张爱玲生活的照明灯,让她在生活不胜孤寒时,心中仍有一丝温柔心念。
优雅秘籍
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无论朋友是为我们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是境遇光芒绽放如春风拂面还是人生坎坷折磨荆棘丛生,我们从朋友那里收获来的温暖,都是来自我们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