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胜孤寒处,仍有一丝温柔心念
人步入老年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年轻时候很多想要追求的东西,老了以后就不再想要了。年轻时,张爱玲也曾像那些迅速成名的人一样,热切、张扬,享受着名利为自己带来的光环加身。但是如今,经历过两次的婚姻,经历过时局的动荡,经历过岁月的折磨,她变得越来越沉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殊不知那颗似乎燃成灰烬的心,依旧在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而沉稳地跳动着。
张爱玲越是与世隔绝,粉丝们便越是热情追捧。在张爱玲的众多粉丝中,有一位水晶先生,他对张爱玲作品的痴迷简直到了闭目能诵的地步。水晶先生在美国读大学时,曾经写过一篇《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神话结构》,这篇论文他曾经寄给过张爱玲点评,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让他得偿所愿地见到了张爱玲本人。
透过水晶先生的笔触,我们可以还原一段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的生活:
她的起居室犹如雪洞一般,墙上没有一丝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满地玻璃长窗。她起身掀开白纱幔,参天的法国梧桐,在路灯下,便随着扶摇的新绿,耀眼而来。远处,眺望着旧金山的整幅夜景。
……
她当然很瘦——这瘦很多人写过,尤其瘦的是两条胳膊,如果借用杜老的诗来形容,是“清辉玉臂寒”。像是她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和血液,统统流进她稿纸的格子里去了。她的脸庞却很大, 保持了胡兰成所写的“白描的牡丹花”的底子。眼睛也大,“清炯炯的,满溢着颤抖的灵魂,像是《魂归离恨天》的作者艾米莉·勃朗蒂”——这自然是她自己的句子了。她微扬着脸,穿着高领圈青莲色旗袍,斜欠身子坐在沙发上,逸兴遄飞,笑容可掬……她的笑声听起来有点腻搭搭,发痴嘀嗒,是十岁左右小女孩的那种笑声,令人完全不敢相信,她已经活了半个世纪。
大多数张爱玲迷并没有水晶先生这样的好运气,尽管拜访的理由千变万化,也再没有人能够打动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的举动让张爱玲烦不胜烦,比如一位叫戴文采的台湾地区女记者,因为采访张爱玲被拒而不死心地租住到张爱玲的隔壁。本想着观察她的举动,却发现她除了出门丢垃圾以外,几乎不怎么出门。于是,这个女记者就开始对张爱玲丢出来的垃圾做文章,想要从垃圾袋里找到关于张爱玲生活的蛛丝马迹。
如此疯狂的表现引起了台湾地区一些文人的不满,尤其是女作家季季对戴文采的那种“淘垃圾”的文章表示十分愤怒,希望她能够考虑一下张爱玲的感受。但是戴文采的文章最终还是被发表了出来,张爱玲看到后觉得既愤怒又无奈。中国人对于隐私权的不尊重,让她不得不加大了对住址的保密力度,哪怕是连她的姑姑,也不知道她住在哪里。
那次事件之后,张爱玲便开始频繁地搬家, 以此来躲避开尘世的纷扰, 把自己深深地锁进与世隔绝中去。张爱玲对房子的条件要求极为简单:
1.单人房(小的最好);
2.有浴室;
3.有冰箱(没有也行);
4.没炉灶;
5.没家具(有也行);
6.房子相当新,没有虫;
7.除了海边,市区郊区都行;
8.附近要有公交车;
9.不怕吵,有噪声,车声,飞机声最好。
我们从张爱玲对房子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来,她对生活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而这份简单生活的清苦感受,却是她心甘情愿的。这里面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同情,她只是想要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内心追求的东西统统关在门外。虽然,那时的她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但是她已经几乎不会和任何文化界的名人再有接触。
即便是与姑姑之间也甚少通信,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她才会和姑姑打电话问候一下。一直到姑姑在上海病重离世,她都没有再回去看看,只是写了一封信给姑父李开第表示深情的问候,在信件最后还不忘嘱咐把信烧掉,避免别人抄走。张爱玲的弟弟是张爱玲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当张子静看到报纸上登着“已故女作家张爱玲”时,情急万分地托人去美国找寻。当他获知消息有误时,也得到了姐姐在美国的住址。
张子静给张爱玲写了一封很多页的信,半年后,终于收到了张爱玲的回信:
小弟:
你的信都收到了。一直惦记着还没回信。不知道你可好。我多病,不严重也麻烦,成天忙着照顾自己,占掉的时间太多,剩下的时间不够用,很着急……消息阻塞,有些话就是这样离奇,传说我发了财,又有一说是赤贫。其实我勉强够过,等以后大陆再开放了些,你会知道,这是实话。没能帮你的忙,是真的觉得惭愧,唯有祝安好。
煐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日
张子静收到回信时简直欣喜若狂,一生无妻无子的张子静孤苦伶仃,而姐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紧接着,第二封信、第三封信、第四封信……却像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那封信成了张子静收到的姐姐的最后消息,一直到张爱玲去世,都再也没有得到她的只言片语。
很多人由此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冷情冷性的人,就算是连亲人都吝啬一些温暖,可是张子静这个和张爱玲有血缘关系的人,让我们从他的《我的姐姐张爱玲》中读到了一些让人感动的理解和亲情。
九月九日,我听到我姊姊张爱玲死于美国寓所已数日才被发现的消息,悲痛万分。我真想不到报纸上曾经描述过有些外国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道、后来才被人发现的事情,竟同样出现在她身上。她虽然安详地长眠不醒,总是我心中产生说不出来的悲怆凄凉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我和姊姊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但我心里并不孤独, 因为知道姊姊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姊姊对我,亦入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柢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虽然张爱玲的童年坎坷颇多,但是和晚年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她也是幸福的。她有爱她的母亲,有惦念她的姑姑,有放不下她的弟弟,虽然我们总是能够从她的童年中看到悲伤的影子,但是自她离开家之后,在亲情方面收获的幸福,更加弥足珍贵。这些温暖,或许表面上看去,张爱玲并没有表现得太过热切,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那些来自亲人的、友人的惦念,成了张爱玲晚年所有的温暖柔情。
优雅秘籍
在人生不胜孤寒处,总能遇到一些温暖的事情。因为,人生并不会全部都是阴霾,总是会有些温暖的光线能够照射进来。或许是当事情坏得不能再坏时,总会出现一些平常的事情让人们又重燃希望。但是也正是因为经历过乌云的笼罩,才会觉得温情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