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不代表所有,但仍该追求
1942年的春天,张爱玲回到了上海。三年前,张爱玲带着一颗期待新生活的心离开上海,去香港完成自己的求学梦,那时的她内心的滋味复杂,难以捉摸。现在,张爱玲回来了,一同带回来的还有在香港被战争摧毁得破碎的梦和一份对未来生活的新期待。
张爱玲在姑姑家住下了,但是没有收入来源的她让姑姑负担着自己的生活费,总是有些不忍。那时的张爱玲想要自己来赚取生活费,可是学业中途戛然而止,让她对就职方向十分迷茫。
弟弟张子静得知姐姐张爱玲归来,特地来看她。姐弟两人数年未见,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一些生疏的客套,气氛微显尴尬,甚至连说话都显得有些生硬。张子静看到如今已经亭亭玉立的姐姐,觉得她比当初离开上海的时候更加清丽动人,衣着时髦,长发披肩,举手投足之间已经有了女人般的风韵和飘逸。而张子静在张爱玲眼中只是长高了一些,但是依然是瘦得很单薄,看了让人忍不住心疼。
弟弟的生活境况比不上张爱玲,张爱玲离开了父亲,还有母亲和姑姑的疼爱,但是张子静却连这点疼爱也享受不到。因为姑姑和父亲的决裂,让姑姑对张家的人没有好印象,对在张家生活的张子静也不如对张爱玲那般亲热。所以对于张子静来说,心中唯一可以依恋的就只有姐姐了。
虽然张子静的生活不甚如意,但是他十分争气,哪怕接受新式教育的时间很晚,依旧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的中文系。只是可惜,战争的来临也同样摧毁了他的求学梦。不过,张子静比张爱玲幸运的地方在于,他已经找到了延续梦想的办法,正在准备转考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
弟弟能够上学是张爱玲喜闻乐见的事情,可是想到自己的学业,张爱玲心中只有愁云惨淡。命运似乎在捉弄自己,眼看着在香港大学还有半年就毕业了,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中断。战争,大概是那个时期的张爱玲最痛恨的两个字了,它不仅仅摧毁了自己的梦想,还让自己难以找寻到一丝希望。
弟弟建议张爱玲也转学到圣约翰大学,他很期待可以和姐姐成为同学。就张爱玲的境况来说,她不想草率地嫁人,却也没有合适的职业可以选择,每天在姑姑家饱食终日的日子无法永远继续,所以去完成学业,然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她目前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可是,想要继续学业最关键的问题还在学费上,母亲联系不上,姑姑仅仅能够承担她的生活开支,上学的钱究竟该怎么办呢?
弟弟提议由他出面去和父亲谈。弟弟的提议说得小心翼翼,生怕触动了张爱玲的心弦。可是,对于张爱玲来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现实面前,她不得不再次向父亲低头。
张子静回去之后,避开了继母,小心翼翼地向父亲表达了姐姐想要去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想法,父亲张廷重沉吟片刻,提出让张爱玲过来见面。或许是因为对家庭囚禁事情的悔过,或许是对父女多年未有交集的难受,或许是对于未支付张爱玲在港大的学费,或许因为这种种的或许让张廷重心中生出了一份歉意,他终是答应了张子静的请求。
张子静将父亲的意思转达给了张爱玲。为了求学的梦想,为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为了将人生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一次,张爱玲逼着自己低下那骄傲的头颅,答应了见面。
几天之后,张爱玲在多年之后重新踏入了父亲的家。只是,父亲的住所发生了变化,现今的居住环境远不如当初那样宽阔。继母孙用蕃并没有出现,或许是为了避免见面的尴尬。
与父亲见了面,张爱玲只是简单地用冷静的语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经过几年的时间沉淀,她与父亲之间的怨怼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但是,父女之间的情感却淡薄得好似陌生人一样。即便张爱玲是来向父亲要学费的,但她依旧维持着自己强烈的自尊。而父亲也和她一样,摆出一副身为家长的威严。
父亲听完张爱玲的陈述,只是表情木然地表示认可女儿的求学意愿,让她先去学校报名,学费之后会让张子静带过去。
从张爱玲进门到离开,总共不到十分钟。但是这几分钟对她来说,已经是十分煎熬。感同身受,易地而处,或许她那时满心都在默念着对学业的渴望,或许那时她紧握着拳头,既害怕被拒绝,又害怕历史重演。
1942年秋天,在回到上海半年的时间后,张爱玲的校园梦在圣约翰大学继续了下去,她成为文学系四年级的一名学生。读经济系一年级的张子静,梦想成真地和姐姐成了同学。
早在张爱玲刚刚入校时,同学们便都知道中文系来了一个叫张爱玲的人。知道她在《西风》杂志上发表过《我的天才梦》,也知道她在《二十一世纪》杂志上发表过Chineses Life and Fashions(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进而知道她是一个十分了得的才女。
张爱玲对学业的执着,是她人生中难能可贵的几次正确选择。只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许这种对生活的选择方式以当时的环境来说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如果连自己都觉得犹豫,那生活也不会给张爱玲那么多的发展平台。而且,如果她能够一直在学校中深造,或许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张爱玲,并不是现在这般模样。
优雅秘籍
学业不代表所有,但是我们仍旧应该追求,不论年纪,不论处境,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让我们人生升华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