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为了更好地成全优秀的你

挫折是为了更好地成全优秀的你

每个人在刚开始踏上旅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时,都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也不明白这条路走到哪里才能发现真我。但是,开始时轻松的步伐总会被迷茫扰乱心绪,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命运在这个时候会给你一些看似玩笑的赏赐,当挫折出现了,坎坷出现了,荆棘出现了,你就能在无数次地摔倒、爬起后开始明白,自己究竟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虽然,在它们刚开始出现时,你并不理解它们的作用。

1941年12月,港督杨慕琦宣布投降,持续了18天的炮火声暂时平息,而这短暂的平息却是用香港的沦陷换来的。

和平的突然而至让人们觉得有些迷茫,就像战争突然从天而降一样。不同的是,周遭的一切在这群经历了生死颠簸的人眼中,都变得更加可亲可爱起来。人们聚在一起狂欢,庆祝重新获得了生的乐趣,迫切地享受着这难得的欣喜。

在老百姓眼中,素来都是民以食为天,不论战争涉及的政治问题有多严肃,都不如他的一日三餐重要。当人们经历过战争的饥饿感的折磨,能够吃饱肚子的喜悦感让他们好像瞬间便摆脱了战争的阴影。那时,在香港街头随便就能看到有洋行职员模样的人在烤一种质地坚硬的小黄饼,在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街道都被这种小黄饼的香气充斥着。

在战后不久,港学生宿舍变成了“大学堂临时医院”,而住宿的同学们也被安排去做医护的工作,其中也包括张爱玲,没人管她是否情愿。曾经熟悉的校园现如今充斥着各种病患,原本干净整洁的地方,突然变得混乱不堪。

张爱玲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就只能选择忍耐。

随着香港的沦陷,日本在踏上香港岛后第一件事就是让香港居民说他们的语言。一位年轻的俄国教师被派来教导他们日文,但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这位老师的课程基本无人来听。

在课程之外,这位俄国老师在众多学生中注意到了张爱玲的与众不同,他十分欣赏张爱玲的画作,尤其是其中一幅同学炎樱的肖像画,想要花五美元买下。这位俄国老师激发了张爱玲重拾画笔的心思,但是,经历过战乱的折磨,张爱玲自己也十分明白,她再也画不出当初那种朝气蓬勃的画来。

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区,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张爱玲《烬余录》

在人类文明史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最野蛮的代表。但是在战争车轮下碾压不断的,却是只能不断前行的历史进程。

张爱玲历尽波折争取来的学习机会被战争割断,她努力追求的奖学金、努力奋斗的英格兰留学梦,都像是战后学校的废墟一样,只剩下断壁残垣。

对于张爱玲来说,学习是她一直在追求的人生,而自己优秀的学业中道崩殂,让她实在难以接受。可是,在之后的一段岁月中,她或许会感谢命运拒绝她在港大的停留,因为很快,在上海的作家界就会有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所以,那场战争对于张爱玲来说,也未曾不是一种成全,湮灭了她的留学之心,却用一种尖锐的方式成全了她的才华。在战争之前,张爱玲对于人生的所有体会都来自她的旧式家庭,那些大多是苍凉的、悲伤的。即便是在圣玛利亚女校学习,也没有多少好的记忆留下。但是这场战争,却以它残酷的面容给张爱玲上了一堂残酷而又难熬的教育课。战争让她看到了人性在毁灭面前暴露出的缩影,世界的概念也在张爱玲的认知中充实起来,尽管,战争带来的是满目疮痍的悲哀世界。

后来,张爱玲将这场战争的感悟写进了她的散文《烬余录》中,其中记录了张爱玲以全人类的角度做的沉痛的表白和反省。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将面对战争时的绝望心理浓缩在了主人公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和无奈中。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写道: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那时,张爱玲或许已经意识到,人生轮回有度,上苍普照世人,香港的沦落不仅仅成全了《倾城之恋》中的主人公,也成全了她自己。

优雅秘籍

如果没有那些挫折与坎坷,你从哪里去成长起来呢?一帆风顺的生活是无法培养出一个心志坚强的人的,也无法让人们有追求自我的心。想要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就必须从生活的坎坷和挫折中去找寻那份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