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从1955年到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的写作从未顺畅过。生活给她的折磨太多,每一步路都像是行走在荒山野岭的悬崖峭壁边,每天忙碌在生计的思量中,埋首在柴米油盐的算计中,对于生活的享受十分贫瘠。值得庆幸的是,即便生活多磨难,张爱玲也没有放弃她的写作心愿。而正是因为她的坚持,使得她的才华和名声,也没有被人全部遗忘。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持人陈世骧教授一直欣赏张爱玲的才华,邀请她来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但是,伯克利分校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政治的专用词汇,这对擅长文学创作的张爱玲来说并不轻松,不仅仅是张爱玲觉得不适应,就连陈世骧也对她的工作报告也不太满意。

几年后,随着陈世骧的去世,失去了推荐人让张爱玲连这份工作也无法继续下去。幸好,她的著作在台湾地区上市,稳定的稿酬收入让她的生活也安稳了下来。多年漂泊的生活终于尘埃落定,她终于可以再次随心所欲地创作。

当一切都归于平静,张爱玲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为了方便创作,她托人在洛杉矶租了一个小公寓,开始闭门谢客埋头创作。在这段时间内,她先后在台湾地区发表了《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等小说。张爱玲笔锋犀利一如当年最辉煌时期,从作品的质量上就能看出她宝刀不老的创作力。

在创作之余,张爱玲开始了对《海上花》的翻译工作,与此同时,她还醉心于对《红楼梦》的研究。翻译《海上花》一直是张爱玲的夙愿,而儿时对《红楼梦》的热爱,为她提供了最初的创作源泉和动力,现在她带着在岁月中磨炼出的心境,重新体悟《红楼梦》的情怀。

张爱玲曾说人间恨事有四: 海棠无香; 鲥鱼多骨; 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 高鹗妄改, 死有余辜。四件事情中有两件皆与《红楼梦》有关,可见这部作品在张爱玲心中的地位非同凡响。

散场是时间的悲剧, 少年时代一过, 就被逐出伊甸园。家中发生变故,已经发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的世界里。而那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仕途竟不堪一击,这样靠不住。看穿了之后宝玉终于出家,履行以前对黛玉的看似靠不住的誓言。

红楼梦已经被张爱玲看透,就像她看透了自己的人生一样,同样的眼光和同样的心境,为她带来了和儿时不一样的感触。这大概就是岁月最迷人也最残酷的地方。

崇拜张爱玲的读者,总是被她那以素心冷眼观描绘人世沧桑变化的态度所吸引。就在众多读者沉迷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如痴如醉时,她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一处小公寓中深居简出。负伏久者,飞必高;先开者,谢独早。沉寂了多年的张爱玲等到了自己一直渴望的那一天。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一篇专门为张爱玲写的评论。这篇评论高度赞扬了张爱玲的写作水准,以及其作品的伟大成就,并且剖析了她的人生态度,认为她是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从夏志清的这篇评论发表开始,张爱玲的好时代来临了。她的作品在台湾地区重新出版,迅速在港台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不同年龄段的粉丝遍布各个阶层。而那时的张爱玲已经不是当初出版第一本书时那个喜不自胜的小姑娘,会走到书摊上去看自己出版的图书。多了人生阅历的沉淀,她在诸多波折沉浮之后,已经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现在的她,更喜欢听从自己的心,用全部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岁月中的每一天,都不愿被自己辜负。

台湾地区的版税可以支撑她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她习惯性地降低一切物质生活水平,任何没有用处的身外之物,她都毫不怜惜地抛弃了。与世隔绝般的生活好像让整个人生都变得清冷起来,但是张爱玲文笔上绽开的花朵,却在寂静的环境中争艳怒放。

优雅秘籍

只有在历尽生活的波折后,才能明白,无论生活多悲苦,哪怕是悬崖百丈、寒冰如铁,依旧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你曾经的那些坚贞无悔的坚持,都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成为你生活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