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折磨,何尝不是另一种积淀
人们总是在遇到磨难的时候才知道宁静的可贵,而先经历坎坷后安享平稳的人和一直生活在安逸中的人相比较,多了一种经历给予的积淀。他们往往会透露出一种饱经沧桑后的成熟,那种独特的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气质,并非一般的挫折能够历练出来。
先是日本空袭珍珠港,紧接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后日本取道中国内地,对香港发起了进攻。当香港居民对战争的发生惊慌失措时,港大校园的学子还在为大考而大伤脑筋。但是随着战争的狰狞面目越发恐怖,张爱玲等异地学子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已经无暇顾及学业,本来灿烂的前程被炮弹轰炸得支离破碎,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安然躲避战火的避难之所。
张爱玲随着同学们来到防空总部报了名,回程途中,她依旧不知道手中握着的那个代表着她防空员身份的证明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突然面临战争,我们能够理解她那不知所措的迷茫,这个少女受到的精神折磨已经太多。
当耳边响起了防空警报的声音,张爱玲只能随着惊慌失措的人群四散逃跑,生命受到威胁的人们,总是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躲避危险的地方。张爱玲和一群人挤在一个门洞子里,方才还拥挤的街道因为人群的四散逃亡,突然变得寂静起来。张爱玲看着阳光照在空旷的电车上,突然升起一种荒凉的恐惧感。
自己会死在这里吗?和这群对自己来说完全陌生的人死在一起?她突然想到了家,想到了妈妈,想到了姑姑,想到了弟弟,甚至是最痛恨的父亲。但是在战争炮火的摧残下,家只能是远在天涯的牵挂。无论自己如何惦记,恐怕都难以逃过孤独凄凉的现况。
越来越近的飞机轰鸣声让门洞中的人越来越紧张,恐慌的感觉让人们甚至已经无法呼吸。飞机投下了一枚炸弹,震得四周地动山摇。张爱玲以为她会就此死掉,但爆炸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混乱中有一个青年人被弹片擦伤。
轰鸣声渐行渐远,躲避轰炸的人群突然又争先恐后地回到了电车上,好像当死亡的威胁过去之后,日子就能突然恢复平静。
张爱玲乘坐电车回到了学校,刚入校门,就听见四处传来死亡的消息。当听到自己的历史老师佛朗士教授被枪杀的消息时,张爱玲还是被这个死亡消息震撼住了神经。张爱玲对于历史的亲切感和世界观,很大一部分来自佛朗士的历史课。在张爱玲心中,佛朗士教授永远会顶着一张像是孩子一样的红扑扑的脸,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方式为他们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张爱玲给佛朗士的评价是“一个好先生,一个好人”,并且对他的死示意为“人类的浪费”。张爱玲通过佛朗士的死感悟到了人类的荒诞和不可理喻,她稚嫩的心灵在战争的洗礼中得到了空前的成长。
围城期间,城中混乱不堪。政府冷藏室中的牛肉因为冷气失修而腐烂,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人员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人们对战争的恐慌感转嫁到了对食物的渴求上,于是那些在脑袋上飞来飞去丢炸弹的飞机已经不再成为人们的恐惧焦点,人们都忙着争抢食物来填饱肚子。对于生命的突然终结来说,漫长的饥饿折磨或许更加可怕。
张爱玲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吃到东西,体力受到了空前的折磨,甚至连笔直地站立都成为问题。但是她仍旧不敢离开学校,可能刚刚踏出学校大门,生命就不再属于自己。
在巨大的虚空和绝望中,每个人都想要寻求一份心灵的寄托,让精神有一个可以攀附的地方。或许,每个人选择的东西都不一样,一张照片,一件亲人的衣服,一个带有回忆的首饰。而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精神世界中,只有书。也似乎只有书,能够为她打开一扇通往桃花源的门,而书中的文字能够为她暂时砌起一堵围墙。
就着时强时弱的光线,张爱玲捧着《官场现形记》细细读着。尽管高度近视让她在这凄惨的环境中难以阅读下去,但是她那时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只要一个炸弹恰好落下,香消玉殒后的她就不再是她了。
在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作品《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这对刚刚结婚的新人,在小说中重复了张爱玲经历的这次战争。不同的是,在小说中,范、白二人却像是防空洞中一个美丽的旋涡,消弭掉了一些战争的残酷和防空中的恐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经历过,所以宽容。经历了战争两年后的张爱玲,以宽容的态度为战争中底层小人物带来了最需要的一抹温柔亮丽的色彩。所以,不要小看生活给予的折磨,无论是突然发生的,让你措手不及、慌乱异常,还是循序渐进的,使你捉襟见肘、受困一时,你都要感谢那些折磨的锻炼,因为正是它们锻造出了你坚强的心灵。
优雅秘籍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的人生全部都是荆棘。人生的路很长,每一段平坦的路途都是你经历一段坎坷之后的奖赏,而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奖赏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内心境界早已不如当初那般容易惊慌失措,你的气质早已经变得平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