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还是强烈指责——食指指向何方
指责指:发怒的表现
当一个人遇到了让自己愤怒的事情,并且想要指责对方时,就会把食指向前伸出,其他四指紧握,那个向前伸着的食指与手臂大约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这种手指姿势不仅可以充分表达出当事人的愤怒,还具有一种警告的意味。例如,当孩子做错了某事时,家长就经常会不自觉地做出这样的手势,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时警告孩子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指责性的教育方式,虽然必不可少,但是也不可过度指责,并把这种教育方式形象地称为“食指教育”。
除指责性的教育方式外,赞扬性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向上竖起的大拇指又表示赞扬的意味,所以教育心理学家把这种以赞扬为主的教育方式称为“拇指教育”,恰好与“食指教育”相互对应。
由于经常被指责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会有多疑、胆小和不自信的表现,而那些经常被赞扬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加自信、果断和开朗,所以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们:“竖起你的大拇指,收起你的食指。”这个建议充分显示出了大拇指和食指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在人际交往之中,最好不要出现向前伸出食指的手势,因为这种手势不仅不礼貌,还会让对方感到你是在指责他,从而心生厌烦。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最忌讳出现这种手势,因为这种手势会让来访者感到自己在被否定。当一个人在面对否定自己的人时,经常会全副武装地防御,无法打开心扉,难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不利于良性的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甚至无法形成心理咨询关系。
虽然向前伸出食指代表着指责,最好不要出现,但是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候,这种手势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当一个人在进行商业谈判的时候,一般不会向前伸出手指,从而维护这次谈判的和谐氛围。但是,如果对方提出的要求十分不合理,或是做出了一些过分的、不礼貌或带有侮辱性的举动,那么,谈判者就需要在必要时刻伸出自己的食指,以表示自己的愤怒,并传达出警告的信号。这样不仅会为自己赢得谈判桌上的主动权,而且会迫使对方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如果向前伸出食指的动作,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中指的加入,也就是中指和食指并拢向前伸出,那么,就表示这个人的内心活动出现了十分微妙的变化。
虽然这两种手势都表示人们愤怒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但是其愤怒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仅仅出现食指向前伸出的手势,说明这个人很愤怒,后果很严重,正处在盛怒之中。但是过了一会儿,这个人的手势出现了细微的变化,也就是出现了食指和中指并拢向前伸出的手势,多出了中指的参与,这说明此人现在尽管也处在愤怒之中,但并不是十分愤怒,而是带有一丝无奈的情绪。也可以说,这个人的火气已经消减了许多。
例如,当孩子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又被父母发现时,父母往往会很愤怒,于是伸出食指指责孩子,并警告他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如果这时孩子的认错态度很好的话,那么父母的怒火就会消减一大半,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而且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那么,表现在手指上的动作就是出现食指和中指并拢向前伸出,这充分说明父母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生气了,但是依然还有愤怒的情绪。
食指与大拇指:OK,没问题
OK手势的具体表现是,大拇指和食指接触并形成一个圆圈的形状,其他三根手指分别展开。这个手势代表的意思常常是:“没问题。”
在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中,女主人公小水在对男主人公阿亮学长的告白中,由于意外得知阿亮学长和小彬学姐是恋人关系,很伤心,慌乱中掉入游泳池,全身湿透很狼狈。虽然小水马上从游泳池中爬了上来,但是依然显得狼狈不堪。为了掩饰自己的狼狈,小水决定马上离开。
但是,阿亮学长似乎很担心小水,于是问道:“小水,你真的没事吗?”小水没有用语言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做出了一个OK的手势,表示自己真的没有问题,以掩饰自己的狼狈。
OK的手势起源于美国。在19世纪美国的一次总统竞选中,有一位竞选者马丁·范·布伦,他的出生地是纽约的金德胡克,而金德胡克英文的缩写就是“OK”。因此,这位竞选者的支持者经常用OK的手势表示对他的支持。渐渐地,这个手势就在美国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手势。
但是这个手势并没有像胜利手势那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在许多国家并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反而具有侮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