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如尝佳酿,甘洌芳香,如品佳茗,其味醇厚,让人觉得幽香远溢,韵味悠长。因为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酿制与窖藏。如神秘的中国神话,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里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后,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华胥国,它是原始、自然、和谐的;黄帝梦游华胥国而悟得治国之道,此梦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梦”;中华民族不怕天塌,不畏地陷,因为创世女神女娲可以炼石补天;我们也不怕洪水滔天,不需要用挪亚方舟逃命,因为大禹可以治水;炎帝既教人种庄稼,也为寻找给大众治病的药材而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以性命寻药、试药……这些不只是早期华夏儿女的淳朴愿望和原始幻想,也是上古社会的缩影,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西周时,统治者以商为鉴,认识到“天命靡常”,天命是靠不住的,从而轻鬼神、重人治,认为天意在于民情,为政需要体察民情、“采诗观风”,就是通过采录民间歌谣了解风俗善恶、民之疾苦、为政得失、官之勤廉。从商朝信天命鬼神,到周朝重民情的人文精神的崛起,可以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蜕变。周朝诗礼文化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源头,3000年来一直有着重要影响,至今还点点滴滴地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三礼”中的《仪礼》,记载了周朝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8种礼仪规范,其中的许多礼仪形式早已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中。即使在偏僻的乡村,婚聘嫁娶或丧葬祭奠中有很多程序和仪式,还保留着周礼的传统,与《仪礼》中的记载相符。特别是乡村中主持这些仪式的老人,哪怕他不识字,没读过“三礼”,若问他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仪式,他都会告诉你这是老先人周公制礼传下来的。
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你还会发现中国的象形文字如此奇妙,一字一个形象,一字一个发音,一字表达一个含义,音、形、义三位一体。这种文字先天具备一种视觉艺术的功能,于是发展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艺术。从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路走来,文字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
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无数传奇的历史故事,比如用青铜铸造出一个时代的辉煌,用泥土烧造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历史有时是血腥残酷的:为了国家统一,有多少英雄将士金戈铁马,喋血沙场;为了民族气节,有多少仁人志士忍辱负重,如苏武牧羊北海,饥吞毡,渴饮雪,冷时抱羊取暖,19年历尽磨难而不改其志,不辱使命。当然,也有争权夺位的宫廷斗争,皇帝的子孙也难免全家遇难遭殃,令人哀叹“不幸生于帝王家”。汉宣帝历经坎坷苦难,却促使他成为一代明君、中兴之主。从汉“文景之治”到唐“贞观之治”,让人感受到的不只是封建盛世,其中还有多少哲人之智慧、深邃的政治文化,伴随着历史的风雨沧桑。
回首历史,梦回大唐,我们的祖先在1300多年前建造出宏伟壮观、举世无双的长安城,同时也出现了传诵千年的唐诗,与这伟大的都市同辉煌。至今,我们仿佛还能在空气中闻到大唐长安城雄浑气势里挟裹的诗香与墨香。曾经高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的落日里,瘦骨嶙峋,迎风悲叹吟唱。我们仰望星空,别忘了浩瀚的宇宙中还有一颗以杜甫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在绕太阳运转!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身处现代社会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根会让你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从传统文化的根部汲取塑造人格的营养。人生的旅途很漫长,心灵必须有栖息的绿洲,智慧之灯可以在传统文化中点亮。
华夏寻根,不只是看看历史风雨过后的遗址、遗迹,参观或古朴厚重或造型精美的文物,要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探寻、理解文化的源头,将其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