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在帝尧时代,有邰氏部落有个女子名叫姜嫄,有一天她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巨人的脚印,就兴奋地踩上去,突然觉得腹中微动,好像有胎儿一般,后来果然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姜嫄未婚而孕,认为很不吉利,就把这个孩子抛弃在狭窄的巷子里。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牛马路过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孩子。姜嫄将这个孩子丢到林中,林中的人却为孩子铺上褥子,盖上被子。姜嫄又将孩子丢弃到寒冰上,飞鸟都飞过来用翅膀保护这个孩子。姜嫄感到很奇怪,于是把孩子抱回家,取名叫弃。姜嫄后来成为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元妃,这个三次被遗弃的孩子弃因善于农耕而被帝尧封为稷官,负责管理农业。帝尧以邰为国,并封弃于邰,赐号“后稷”。

后稷雕像
商代,后稷传到第12代孙古公亶父时,居住在豳地(今陕西彬州、旬邑一带),经常遭受西北戎狄部落的侵袭。古公亶父带领族人从豳地迁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宝鸡岐山),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适宜农作物生长。古公亶父建国号为周,他的孙子姬昌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周文王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笃行仁义,礼贤下士。有关他的最著名的历史故事就是他从渭水之滨请来了姜子牙,并拜姜子牙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了虞国和芮国,攻灭了黎国(在今山西长治)、邘国(在今河南沁阳)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他还修建了丰京(在今陕西西安沣河西岸),将周的都城由周原迁至丰京,为周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死后,他的二儿子姬发继位,便是周武王。周武王继承父志,重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国力日益强盛。他又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观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县),“八百诸侯会盟”,结成军事联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军师姜子牙率诸侯联军讨伐商纣王,在牧野(今河南新乡附近)与商朝军队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周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周武王率军乘胜追击,一举攻下商朝都城,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商王朝至此灭亡。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拥有近800年历史的周王朝正式建立。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大禹治水后传位给儿子启,结束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建立了王位世袭制的夏王朝,共传位17代400多年。如今关于夏朝虽然有不少考古发现,但却没发现文物上有文字记载。商朝历时500多年,已进入青铜铸造的辉煌时代,如今虽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但青铜器上的文字却很少。商朝留下的文字主要是在殷墟发现的15万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即甲骨文。周王朝建立后,集三代文化之大成,留下了《周礼》《仪礼》《礼记》《周易》《诗经》等大量传世文献,记载了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礼制、文化、风俗等珍贵史料,内容极为丰富。这些文献反映了西周时形成了以礼治国的理念和一整套礼仪规范,创造了灿烂的礼制文化,从此中华民族踏上了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历史旅途。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王朝全面继承了夏、商两代的青铜器冶炼和铸造技术,使我国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巅峰时期,留下了大量的青铜瑰宝。早在汉代就有青铜器出土,汉武帝曾在汾河畔得到一尊宝鼎,以为祥瑞,于是改年号为“元鼎”。陕西宝鸡地区历代都有西周青铜瑰宝出土,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都出土于宝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又发现了大批青铜器窖藏与墓葬。
周代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凝重,花纹繁缛富丽,更重要的是大量青铜钟、鼎、簋、盘上都铸有长篇铭文,这些铭文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因为青铜器中的乐器以钟为代表,礼器以鼎为代表,所以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过去也叫“钟鼎文”。从商代末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金文上承商代甲骨文,下启秦朝小篆,前后使用了约800年。从西周到春秋战国,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虢季子白盘
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目前考古发现青铜器有6万多件。其中,铭文最长的当属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497字,是一篇完整的册命。1976年出土于宝鸡扶风县庄白一号墓窖藏的墙盘,底部铸有铭文284字,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7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制盘者自身6代的事迹。2003年出土于宝鸡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速盘,号称“中国第一盘”,盘底铸造铭文约37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周王(从周文王到周宣王)征战、理政、管理山川林泽的历史。这些长篇铭文如同青铜史书,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何尊的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成周(洛邑),第一次使用“中国”一词。
匜的157字铭文记载了牧牛“诬告”了上司而被判处鞭刑及缴纳罚金一事,这是记录中国第一份法律判决文书的青铜器。大量的青铜器铭文成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墙盘

速盘

何尊及其铭文中的“中国”二字

匜
这些纹饰繁缛、图案精美的青铜器,很多是在器物内壁和底部铭刻金文,古代工匠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有人提出了黄土铸模法,有人提出了失蜡法,似乎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不管怎样,这些青铜器都说明3000年前我国的青铜器冶炼和铸造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展示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从仓颉造字到商代甲骨文再到周代金文,中国象形文字初步走向成熟。尽管字形、偏旁、部首之类还没有固定下来,但已有了“六书”的概念。贵族子弟入学,不仅要学识字和写字,还要懂得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6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六书”。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已发现金文3722字,其中可以识别的有2420字。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各国文字不统一,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影响了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形成了中国统一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