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讲述

商、周时代盛行活人殉葬制度,就是用活人为死去的国王或奴隶主贵族殉葬。殉葬人有的是被活埋,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的,非常残酷。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的殉葬制度始于商代。在河南安阳发掘的贵族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人或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甚至有二三百人殉葬。为什么要用活人殉葬呢?因为古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墓葬就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所以一切都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安排。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亲信和奴隶殉葬,以便死后继续使唤、奴役他们。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以活人殉葬的风气在各诸侯国都很盛行,《墨子·节葬》中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说明人殉制度在先秦时期十分盛行。

这种残忍的制度在秦国也存在。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死时用人殉66人。“春秋五霸”之一、称霸西戎的秦穆公在公元前621年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给秦穆公殉葬的不单是奴隶,“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黄鸟》是描写用活人为秦穆公殉葬的诗,以鸟比人:黄鸟尚能落在酸枣丛、桑树丛、荆棘丛,还有生存的权利,而大活人却要为秦穆公殉葬,连黄鸟也不如。诗中提到的子车氏的三个儿子,生前都英勇善战,百夫莫当,为秦穆公效命。秦穆公临死前还要让这三位勇士共赴黄泉,在阴间继续为他效劳,继续保护他。这是多么残忍、荒唐!在殉葬制度下,那些国君、贵族生前穷奢极欲,死了还要夺走别人的生命。

在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中,竟有多达186人殉葬。这也证明了《墨子·节葬》中有关人殉的记载,以及当时人殉制度的盛行。

直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宣布“止从死”,即以法令的形式正式废除了以活人殉葬的制度。但是,秦之人殉现象直至战国晚期仍有出现,比如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因太喜欢魏丑夫,临死时还想让魏丑夫为她殉葬,后经别人劝说才勉强放弃。

既然不能再用活人殉葬了,古人却还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那么该怎么办呢?以制作人俑代替活人殉葬的风俗就兴盛起来。在中国古代的各类俑中,陶俑数量最多,也有少量使用木、石、瓷、铜等材料制作的俑随葬墓中。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大秦帝国。他认为自己德高过“三皇”,功大过“五帝”,因而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皇帝”,成为“千古一帝”。他也很想把自己生前的生活搬入地下,于是有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用陶土烧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从继位后就开始修陵,到他死后两年尚未能完工——在位37年,修陵长达39年之久。目前已发现兵马俑坑有3座,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象各不相同。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发生了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修陵的刑徒、奴产子被赦免,由章邯率领去作战了,所以没有建成。

站在兵马俑坑2000多年前的大军阵前,看到士兵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你顿时就会明白秦始皇为什么能横扫六国,兵锋所指,摧枯拉朽,势不可当;为什么东方六国会把秦军称为“虎狼之师”。刹那间你会感觉到历史距离好像消失了,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把你带进了杀声震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

秦始皇帝陵封土

秦始皇帝陵

烧制这么大的陶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用泥塑成俑的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修饰和细部刻画,然后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放进窑内高温焙烧,等烧成后进行彩绘,这样才算完成了陶俑的制作。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和严格的工作系统。许多兵马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还刻有陶工名,说明当年制作兵马俑有严格的验收制度。

近距离观察千人千面的兵马俑,你能感受到2000多年前的文化遗产的神秘气息,能理解古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严格管理制度,也能理解70万刑徒是以血泪和生命创造了这“世界第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激动地写下留言:“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这是因为秦始皇帝陵与如此大规模的以军阵形式陪葬的兵马俑,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