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讲述

礼俗是指礼仪习俗,如婚丧嫁娶、祭祀、人际交往等场合的礼节规范。风俗是指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长期形成的风气、礼节和习惯等。中华民族的礼俗与风俗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传统。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礼俗和风俗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中国大一统的社会理念下,礼俗与风俗的主流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若追根溯源,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头,发源地都在陕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礼俗从周公制礼开始,就被作为一种国家宗法制度和治国理民的方式——“以礼治国”的国策,所以在民间形成了礼俗传承下来,3000年来延续不断。

中华民族的众多礼俗就是在西周时,从丰、镐二京向全国推广的。在西周的“三礼”中有一部《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士子对周朝“八礼”等礼制的汇编,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的具体程式和规范。《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以后,《仪礼》也被列入读书人必读的“五经”。所以,中华民族的各种复杂的礼俗不仅能够传承下来,而且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

冠礼图

有的礼仪方式在历史上有变化,有的只是在具体环节上做些改变。在民间,影响最深的当属婚丧嫁娶之礼和祭祀之礼。比如,中国古代认为夫妇关系为“人伦之首”,婚礼有六道仪程,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几千年间,六礼变化不大,只是细节和叫法上略有不同而已,如民间把请期叫作“定日子”。再如,古代婚礼中有奠雁之礼,因为雁是候鸟,古人认为它是信鸟,所以迎亲时必备。可后世没有雁可用,便以鸡代之。即使如今提倡自由恋爱,可在乡村民间依然不可缺少六礼,至少要把形式走一遍。其他很多礼仪如冠礼等在民间也还流传着。人际交往中,称呼对方需用敬辞,如“尊夫人”“令郎”“令爱”等,称自家人则用谦辞,如“拙荆”“犬子”“小女”等;有些人住的是豪宅,邀请别人来做客时依然说“请到寒舍/敝庐一叙”。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从西周时开始的,历代封建君主都恪守这样的祖训。帝王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作为制定国策的重要参考,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治国理政留下重风俗的理念和经验。

生活风俗中,最典型的是传统节日风俗。中国传统节日萌芽于先秦时代的巫术与禁忌,形成于西汉,转型于隋唐。今天我们视为佳节的传统节日,在古代都是非凶即恶的日子,禁忌很多,需小心提防,谨慎度过,所以称之为节。在那种极为不好的日子里,要祛邪避恶,要驱傩、放爆竹,以及举行像端午节为防蝎、蛇等五毒而系五彩长命缕、喝雄黄酒等带有巫术性质的民俗活动,而这些活动因为带有表演性和娱乐性,所以使那些日子逐渐演变成人们喜欢的佳节了。关中的社火也是这样演变而来的。后来人们还给某些节日赋予了纪念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含义。

裹角黍图

节日虽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但也与主流意识文化紧密相关,在节日风俗活动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有多重文化因素。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特别是在周、秦、汉、唐的大一统盛世,在哲学思想、礼仪、风俗、天文地理、律历物候等方方面面,都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理念。仔细查阅文献史料就会发现,春节元宵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发源于长安。西汉时,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命天文学家落下闳、历官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纳入历法。此后2000多年,历朝历代虽多次修订历法,但对《太初历》所定的基本框架未做过大的改变。历法颁布后,为节日的定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西安鼓楼二十四节气鼓

中国礼俗文化与风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传承的持久性,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从某种角度来看,礼俗文化与风俗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对不同族群的人来说,比起政治、思想类的文化更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