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秦中自古帝王州”,3000多年来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周、秦、汉、唐在这里兴起又衰落,一座座宏伟的都城和巍峨的宫殿在这里建成又倒塌,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跌宕起伏。
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丰京,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建镐京,便开启了关中大地的建都史。丰、镐二京位于今西安市西南20千米处,占地约88平方千米,隔河相对。丰京为周王室的宗庙及祭祀之地,镐京是周朝的政治中心。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因“其地在渭水之北,北阪之南,水北曰阳,山南亦曰阳”,所以命名为咸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规模地扩建咸阳,把宫城扩建到渭河南岸,包括了今西安市西北郊的大部分地区。在新区的中心位置,秦朝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兴乐宫、阿房宫等,同时架设渭桥,以便利南北交通。可以想象当时的宫城是何等气势恢宏。然而项羽入关后,放火焚烧咸阳宫,大火延烧了3个月,一切都成了瓦砾堆。
秦亡汉兴,又营造了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约3千米处。规模也很宏伟壮观,建筑众多,号称有“六宫一库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东西九市十六桥一百六十余闾里”,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11个王朝,相继以长安城为都城。到隋文帝时,长安城已历时近800年。尽管经过多次整修,长安城还是很破败,特别是地下水咸卤,污染很严重。
于是,隋文帝在开皇二年(582年)诏命建筑家宇文恺设计建设一座举世无双、规模要空前绝后的新都城,以表示大隋王朝“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定名为大兴城。宇文恺把新城址选在汉长安城东10千米处的龙首原南坡,那里向阳,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在营建过程中,他巧妙地把总体设计规划与龙首原南坡的地形融汇起来,将都城建得布局对称,街道宽阔,渠水纵横,雄伟壮观,还借鉴易理卦象来布置设计城市。大业九年(613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再次动用10万人大规模修建大兴城。可惜几年后隋朝就灭亡了。

唐大明宫复原图
唐高祖李渊在隋末大起义时从太原起兵,后建立唐朝,仍以大兴城为都城,但恢复了“长安”之名,希望能长治久安。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称为太极宫,是皇帝寝居、处理朝政的正宫。南边是皇城,分布着三省六部及中央其他各机构的办公官署。唐太宗又在城北高地修建了离宫性质的永安宫,后改名为大明宫。后经唐高宗与武则天扩建,大明宫成为唐朝最大的宫殿。唐玄宗时,把十六王府改建为兴庆宫。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成为长安城的三大宫殿建筑群,合称“三大内”。唐玄宗还对长安城做了大规模的整修,把城区分为两部分,城内南北14条街道,东西11条街道,将整个长安城分成了排列整齐的109个里坊,使长安城成为我国历史上规划布局最为规范的一座城池。在大唐盛世之时,长安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百万。唐长安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它以其宏伟的气势、方正对称的整体布局和完备的城市功能,达到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唐盛世揭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国内海清河晏,国泰民安,南北文化大融合;丝绸之路上驼铃悠扬,高鼻深目的胡商不绝于途,各国使节旌盖相望。那时候到处都可以看到来自中亚乃至欧洲的胡商。由于互派使节、入仕做官、贸易往来、传播宗教、留学求知等原因,曾经有大量侨民居住在长安。他们当中又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回家乡,就在长安定居下来,成为唐朝的子民,或入仕为官,或做珠宝杂货生意、经营酒肆,或从事艺术表演。穿胡服、戴胡帽、化胡妆也成为唐人的一种风尚。长安城在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因而有着独特的魅力。

《献马图》壁画

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曲江流饮图》碑刻
长安美,最美是曲江。曲江在秦、汉时就是皇家园林宜春苑,到了唐代成为更加著名的皇家园林区。唐太宗“贞观之治”时就重视曲江园林建设。唐玄宗时,又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使其盛况空前。在皇家禁苑芙蓉园内,唐玄宗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蓬莱山、凉堂等建筑。为了方便皇帝游曲江,还专门修建了一条从大明宫途经兴庆宫直达芙蓉园的夹城。经过唐玄宗的扩建,芙蓉园内宫殿连绵,楼亭起伏,曲江的园林建设达到最高层次,各类文化活动也趋于高潮,奠定了盛唐文化繁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