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讲述

西周是集三代文化之大成的朝代,它的核心文化有三大块:一是青铜文化;二是宗法制度下的礼制文化,以传世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为代表;三是诗歌文化,中国第一部辉煌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代表着我国早期四言诗的最高峰。

诗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起源于上古的劳动生产号子、原始宗教信仰,以及以歌舞形式表达对祖宗神灵的敬畏与赞美的颂词。由于上古没有搜集整理和文字记录,所以难以流传下来。到了西周时期,这些由生产劳动、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产生的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诗歌不但被用文字记录下来,有的还铸刻在青铜器上,刻在石鼓上,比如西周墙盘上的284字铭文采用的就是四言诗体,而石鼓文更是标准的四言赞美诗。

西周统治者一反商王朝迷信天命,事事都要占卜的做法,转而轻鬼神、重人治,完成了中华历史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一次大蜕变。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深入了解民风民俗、民情民意,形成了一种“采风”制度:每年二月派人摇着长木柄的大铃“木铎”深入民间,把反映人民欢乐疾苦,以及带有怨愤和讽刺的歌谣,采集整理后送到丰、镐二京,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用于考察四方风俗善恶、民情民意和施政得失。所以大量的诗被记录并流传下来。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整理选编成《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后世尊为儒家经典。所以可以说,陕西是中国诗歌的发源地,长安是诗歌的故乡。

传世的《诗经》共编选诗305首,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国风》是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以优美的诗句和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满和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为《大雅》《小雅》,是贵族祭祀时的诗歌,内容多是祈祷丰年、赞颂先祖功德。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之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特别是《小雅》中选有部分民歌。《颂》是周王室和贵族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书影

《诗经》是西周时期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反映,其中有贵族对先祖创业的颂歌,有祭祀神鬼的乐章,有反映诸侯贵族之间宴饮交往的篇章,有反映劳动、打猎、恋爱、婚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动人篇章,更可贵的是还有民间怨愤之声。孔子以“兴观群怨”称赞诗的社会功能,号召弟子们学诗:“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弟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与人和谐相处,可以表达哀怨。往近处说,可以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往远处说,可以懂得怎样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经里

西周时期,恋爱十分自由,因此《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篇章,有春心萌动的美好期盼,有缠绵悱恻的深切思念,有美好温馨的两情相悦,也有相守多年最终离散的结局……《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了青年男子对所爱慕女子的渴望与追求。《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是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个秋天那么久。简单而热烈的诗句把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人们表达相思之苦的千古绝唱。《邶风·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描写了难舍难分之情和白头偕老的愿望,这种平凡而真诚的诺言最为感人。

《国风》里的《豳风》,除了赞美周人先祖的诗篇外,更多的是描写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情景的诗篇。首篇《七月》描写了农民一年到头无休止地劳动和他们的生活状况。《鸱鸮》是一首禽言诗,借一只雌鸟的口气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曲折地反映了人生的疾苦。《东山》则把落笔点转向战场,描写了一个出征战士内心的悲伤、追求与渴望。

《诗经》里的作品,无论是描写恋人情怀,还是描写苦难生活,无不率性自然,洋溢着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古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