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在远古时代,有巢氏发明了巢居,教人们建造鸟窝一样的巢,以遮风避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民居无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善。但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用土木建造的,在历史风雨的冲刷下,即便宏伟壮观的皇家宫殿也会消失,一般的民居宅院毁于战乱火灾或经风雨侵蚀倒塌也是难免的。但是,散落于民间的传统民居中还有不少建造精美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保留下来,其中不乏中华建筑艺术的瑰宝。
说到民居,不能不简单提一下现在还可以见到的窑洞。这种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陕西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人们在深厚而又黏性好的黄土层中挖窑洞居住。有的是依黄土坡崖挖建几个窑洞,前面围以院墙,称为崖窑,也叫明庄子。有的是在平地上挖一个天井式的方形院子,再在周围一圈挖出8个或10个窑洞,称为地窑,俗称地坑庄子。8个窑洞称八卦庄子,10个窑洞则称十合头庄子。这种天井式的地坑院落,人距离稍远一点都看不到。还有的用砖或石块、石条砌成拱形洞,上面再覆盖厚厚的黄土,既坚固又美观。窑洞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好,住起来也舒适。千万不要以为窑洞都是穷人住的,过去富裕的地主大户甚至达官贵人也住窑洞。如今,钢筋水泥房子越来越多,各种窑洞已大量减少。而陕北地区还大量保留着窑洞,并且将窑洞建造得越来越舒适、美观。

陕北窑洞村庄
明清时期,随着砖瓦技术在民间的普及应用,砖瓦民宅大量出现。以砖砌墙,建房速度更快,房屋也更坚固。加之烧制琉璃瓦技术、砖雕艺术的发展,富商大户、官宦人家建造了大批精美的府宅。但住宅在古代不仅是居住场所,还被视为宅主身份的标志,所以朝廷对官员及庶民的住宅形制有严格的限制。如明代初期规定,官员建造府宅不许用歇山顶和重檐屋顶,也不许用重拱和藻井。此外,又把王侯和官员的住宅分为4个级别,在大门与厅堂的数量、进深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加以严格限制。《明史·舆服志》中明确规定,王侯、官员按等级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不许用斗拱,也不许饰以彩色。尽管有严格的限制,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普及、科学技术进步,民间建筑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明代的民居建筑空前繁荣,各地富商、官员的宅第,村镇的祠堂、牌坊、戏楼等精美建筑层出不穷。
声名远播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自创立起,收集了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石雕、木雕、砖雕等民俗器物4万余件(套),迁建、复建了46院明清古民居、旧戏楼等,如从陕西合阳县迁来的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建造、明清时翻修过的梨园戏楼。梨园戏楼分为演戏楼和看戏楼两部分,多采用木质材料建造,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并使用了大量彩绘装饰,很有立体感。梨园建筑物上砖雕、石雕的图案也极其精美,每幅都堪称精妙绝伦的艺术品。从陕西大荔县迁来的清朝大臣阎敬铭的府院,为两进两院式,分为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复建后上房为7间大殿,主殿门楣上雕有龙凤呈祥、金蝠献瑞等吉祥图案,图案与镂空木雕互相映衬,虚实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出关中民居的磅礴大气。砖雕、木雕、石雕精美雅致,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失色。大殿两侧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主要功能是防火防盗,墙体砖雕细致精美,是宅主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此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还迁建有明代西京雄镇城门楼、清末靖国军混成旅旅长赵树勋家的门楼等等,每一所建筑都饰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图案。这些民间建筑精品就像散落在各地的明珠,收集迁建在一起,比屋连甍,蔚为壮观。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之梨园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之明清建筑

拴马桩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抢救、保护了历代拴马桩8600余根,主要征集于陕西关中地区渭北一带。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一般乡绅大户和殷实之家都养马,便用2~3米长的石条制作成拴马桩,并将顶部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造型。拴马桩一般立在宅院大门外两侧,下面多配有方形上马石,主人出门时,踩着上马石轻轻一跃,便能跨上马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拴马桩,桩顶造型各异,有胡人、汉人、仕女、猴子、狮子、胡人抱乐器、胡人耍鹰、汉人抱书卷等,无不形神毕现,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拴马桩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装点宅院的功能。迷信者还认为它们有镇宅避邪的作用,所以有人称其为“民间宅院的华表”。拴马桩的雕刻手法精湛,艺术品位独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雕石刻艺术宝库,是石雕艺术的活化石。它们体现出来的中国写意雕刻技法,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拴马桩石雕